第二章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微观模型
一、物质微观模型:
1、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粒—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2、物体内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这种运动是无规则的剧烈程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二、物质三种聚集态的成因
分子力的作用将使分子聚集在一起,在空间形成某种规则的分布(有序排列),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将破坏这种有序排列,使分子分散开来。
事实上,物质分子在不同的温度下所以会表现为三种不同的聚集态,正是由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作用所决定的。
§2 理想气体的压强
一、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分子本身的形成比起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来可以忽略不计。
2、除碰撞的瞬间外,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器壁之间都无相互作用。
3、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器壁之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即气体分子的动能不因碰撞而损失。
二、压强公式
1、压强产生的微观实质: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的结果。
(举例说明)。
2、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路:欲求分子施于器壁的压强P,应先求出大量分子施于器壁的力F。
这个力除以器壁的面积,就得到分子施于器壁的压强。
设:有一个边长分别为L1、L2、L3的长方体容器,在平衡态下,共有N个Array分子,分子的质量为m,分子数密度为n=N/V。
①单个分子在一次碰撞中施于A1面的冲
量,(A1面垂直于x轴)
设某一分子的速度为V i,速度三个分量分别为:
V ix、V iy、V iz由于碰撞是完全弹性的,所以碰
撞前后分子在y、z两方向上的速度分量不变,
在x方向上的速度分量由V ix变为-V ix,
大小不变方向反向。
这样,分子在碰撞过程中
的动量改变为:-m V ix -m V ix =-2m V ix.按动量定理,这就等于A1面施于分子的冲量,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分子施于A1面的冲量为:+2m V ix
②dt时间内分子之施于A1面的冲量:它应等于2m V ix乘以dt时间内分子之于A1面碰
撞的次数,即:
③容器内所有分子,在dt 时间内施于A 1面的总冲量,这显然等于dt 时间内所有分子施
于器壁A 1面的冲量之和,即:
dt
v l m dt v v v l m dI N i ix Nx x x ⋅=+++=∑=)()(1
212
22211
根据动量定理,单位时间内施于器壁A 1的总冲量,就等于分子施于A 1面的作用力F 。
(即F·dt=dI )
∑===N i ix v l m dt dI F 1
2
1
④求分子施于A 1面的压强:由于A 1面的面积=L 2·L 3,故压强为: 2
1
21212321ix N
i ix
N i ix N i ix v nm N
v m V N v V m v l l l m dA dt dI dA F P ====⋅==∑∑∑===
即:
2
ix
P nmv =
在平衡态下,气体的性质与方向无关,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几率相等,对大量分子来说, 三个速度分量的平均值必然相等(统计思想)。
即:
2
22z y x v v v == 222z y x v v v ==
又 2222
iz iy ix i
v v v v ++= 即:2222z
y x v v v v ++=
故有:
代入上式,得: 21
3
P nmv =
令2
2
1v m =
∈表示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则上式可写成(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dt
l mv v l dt
mv ix ix ix ⋅=⋅1
21222
02
223
1v v v v z y x =
++
2212()323
P n mv n ==∈
3、压强公式的物理意义:
∈=n P 3
2公式将宏观量压强P 和微观量
∈ 联系起来了,在 2x nmv P = 及
22
3
1v v x =式中计入了统计的概念和统计的方法,所以压强是一个统计平均量。
§3 温度的微观解释
一、温度的微观解释
1、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气体状态方程:
m N Nm M A ==μ
∴②式形变为:③ nkT T N R V N RT m N Nm V P A
A =⋅=⋅=
1 式中1
231
23111038.11002.6314.8-----⋅⨯=⨯⋅⋅==k J mol k mol J N R k A (玻耳兹曼常数) 联合①②得:3
2
kT ∈=
上式表明: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能只与温度有关,并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温度的微观实质:
温度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就表示平均说来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具有统计意义,对单个分子,说它有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3、方均根速率:
由2
2
1v m =
∈ 和 kT 23=∈ 可得:
=
= =
2②
①
RT M
P n P μ
=
∈
3
二、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验证:
由③P=nkT 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在相同的体积内所含的分子数相等,这就是阿伏伽德罗定律。
例如,在标准状态下,任何气体在1立方米的体积中含有的分子数都等于:
325323
5
106876.22731038.110013.1---⨯=⨯⨯⨯==m m k
kT P n 这个数目叫做落喜密脱数。
§4 分子力
一、分子间互相作用力的半经验公式
)(t s r
r
f t
s
>-
=
μ
λ
(假设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球对称性)
说明:
① r —个分子中心间的距离,λ.μ.s.t 都是函数。
②第一项为正代表斥力,第二项为负代表引力。
③s.t 都比较大, f 随r 的增大而急剧地减小。
s>t ,所以斥力的有效作用距离比引力小。
二、分子作用曲线
图2-7a 中的两条虚线分别表示斥力和引力随距离处变化的情况:由图可见,在一定距
离处s t r r -
==10)(λ
μ处,斥力和引力相抵消,合力为零,这个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在平衡
位置以内, 即r<r 0处,是强大的斥力作用范围。
在平衡位置以外,即r>r 0处,是引力的作用范围。
2-7a 2-7b
三、分子间的势能曲线:
如图2-7(b)由于分子是保守力,两个分子间的距离改变dr时,分子间的势能的增量就等于分子力f在距离dr内所作功的负值,即:dE p=-fdr
在图2-7(b)中的实线是分子势能曲线,在平衡位置r=r0处,分子力f=0,而f=-dE p/dr,所以在这里势能有极小值,当r>r0时,势能曲线的斜率是正的,这相当于引力。
四、分子间的相互“碰撞”过程:
下面根据势能曲线来说明两个分子间的“碰撞”过程,设一个分子静止不动,其中心固定在图2-7(b)中坐标原点o处,另一个分子从极远处以动能Eu0(这时势能为零,所以E u0也就是总能量E)趋进。
当距离r>r0时,分子力是引力,所以势能Ep不断减小,而动能E R不断增大;
当r=r0时,势能最小,而动能最大;
当r=d时,势能与分子原来在极远处的动能E R0相等,即动能全部转化为势能,分子的速度成为零,分子不能再趋进,这时,分子在强大的斥力作用下被排斥开来,这便是通常被形象地看作分子间的弹性碰撞过程。
五、分子的有效直径:
由于斥力的存在,两个分子在相隔一定距离d处便互相排开,可以把分子看作直径为d
有关,但由于分子的势能曲线在斥力作用的的弹性球,则分子的大小显然与原来的动能E k
相对应的d值实际相差很小,我们可以取d的平均值为分子一段非常陡,所以与不同的E k
的有效直经。
实验证明,分子有效直径的数量级为米。
六、物质处于凝聚态时分子运动的图象:如果在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分子平衡位置r=r0附近处的动能小于势能的绝对值,也就是说,分子所构成的系统的总能量小于零,则分子将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微小振动,这便是物质处在凝聚态(液态或固态)时分子运动的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