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7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的;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 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划定保护区域;远期在全国范围内建成 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网 络,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保护典型 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为目标,从而减缓生态 环境的恶化,抑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




(一)进化原理 (1)物种是相互依存的 (2)许多物种是高度特优的 (3)关键种的灭亡将会对自然群落产生深远影响 (4)引进适应性广的物种可能会减少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二)生态学原理 (1)生境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于规模的大小 (2)如果优势种群密度超过维持水平,它们可能消灭土生的 被食者和其他与之共享资源的物种 (3)种群存活力依赖于种群大小 (4)生境局限和隔离是导致稀有物种灭绝的直接原因
(一)IUCN的分类系统


197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 的分类系统将世界上的保护区 统一划分为绝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受控自然保护区、生 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或省立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保 护性景观、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区、人 类学保护区、多种经营管理区或资源经营管理区等10个类型。 以上10类保护区从保护的严格程度看是依次递减的,而在资 源的利用方面则依次递增。事实上这个分类系统也有不足之 处,它无法解决一区多目标的问题。 1994年调整后的新的分类系统提出“保护区主要是致力于生 物多样性、自然和有关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或其他 有效的手段来管理的陆地或海域”(CNPPA/IUCN,1994)。同 时将世界上的保护区划分为以下6个类型(见下表)。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概述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广义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划出的 一定面积的自然地带”。 狭义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 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 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 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概念多种多样,有的把自然保护区与国家 公园、保护地、野生动物庇护地等概念混为一谈,有的干脆 把所有形式的保护地都统称为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


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管理的需要。 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分类方法: 根据保护对象进行的分类; 根据保护管理的目标进行的分类。 为了规范管理,便于各国进行信息交流,世界保护 联盟(IUCN)曾在1978年提出按保护区管理目标进行 分类的分类系统,后来又于l994年对该分类系统进 行了调整。
二、岛屿生物学理论


(一)物种-面积关系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1967)指出:大岛屿上的物种比小岛屿多。 该法则的直观感觉是,大岛屿因为比小岛屿有更丰富多彩的 特殊生境和群落类型,而且物种拥有更大的种群,所以给新 种形成和迁入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物种局部 灭绝的可能性。 物种-面积关系的表达式为:S=CAZ。公式中S为岛屿上的物种 数,A为岛屿面积,C和Z为大于零的系数。事实上参数C和Z 的生物学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尽管如此,该模型已被大多数 生物学家接受,并被广泛用于分析和预测生境破碎化对物种 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建立条件


一、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共性条件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 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 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 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保护地管理类别表(IUCN,1994)
类别 Ia 严格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科研的保护地。 拥有某些特殊的或具代表性的生物系统,地理或生理特色及/或 物种的陆地或海洋,可用于科学研究及/或环境监测。
自然荒野区:主要用于保护自然荒野面貌的保护地。
类别 Ib 大面积未经改造或略经改造的陆地或海洋,仍保持其自然特色及 影响,尚未有过永久或大型人类居住,用于保护其天然条件。 国家公园:主要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娱乐活动的保护地。 类别 II 自然陆地或海洋:用于(a)为现在及将来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保护;(b)禁止对该区进行有害开发及占用;(c)为 精神、科学、教育、娱乐及旅游等活动提供基础,这些都应与环 境及文化配套。 自然纪念地:主要用于保护某些具有自然特色的保护地。 拥有一种或多种自然或自然/文化特色的地区,其特色因稀有, 具代表性或在美学或文化上意义重大而超乎寻常或独一无二。
四、自然保护区设计


(一)自然保护区的选址
1.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目的选址 在选择保护区的地址时,应该首先考虑建立保护区的目的。 目前普遍认为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有3个。第一是为了保护生 态系统的功能,确保生态过程的顺利进行;第二是为了保护 生物多样性不受破坏;第三是保护那些濒危、珍稀、特有的 动植物种类。这3个目的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生态系统功能 丧失,生态过程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将随之降低,濒危、 珍稀、特有的动植物种类也将灭绝。明确了建立自然保护区 的目的之后,在选址时就应依据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原理, 将保护区建立在生态系统尚未遭到破坏、物种丰富度高、特 有种类多的地区。


人们甚至将大到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公 园,小到森林中的林窗、植物的叶片等,都看作是大小、形 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用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来描述或 预测各种情况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如以物种数为纵坐 标,岛屿面积为横坐标,可构成物种-面积曲线。该曲线可 反映物种数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情况,其中Z决定了物 种数随面积增加的速度。物种数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 种现象被称为“面积效应”。物种数越多,C值越大,否则C 值越小。 大量研究表明,物种-面积关系模型中参数C的取值依岛屿类 型(如热带、温带等)和物种类群(如鸟类、鱼类、昆虫等)的 不同而变化,而Z的取值却相当稳定,一般在0.24~0.34之 间。
类别 III
类别 IV
生境/物种管理区:主要用于通过干预进行管理以达到保护目的 的保护地。 一片陆地或海洋,用于通过积极干预以达到管理目的,以确保生 境和/或达到某些物种对生境的特别要求。 风景/海景保护地:主要用于风景/海景保护及娱乐的保护地。
类别 V
陆地,包括海岸及海洋,由于人类与自然的长期相互影响而形成 的具重要美学、生态学及/或文化价值,且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 地区。维护传统的人类自然相互影响的完整性对该区的保护、维 持及进化极为重要。 资源管理保护区:主要用于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性利用的保护地。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30 年); (4)拟建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 (5)拟建自然保护区基础图件; (6)有关部门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7)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8)国家和当地政府关于生态、林业、环境保护等中长期 专项规划; (9)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类别 VI
拥有显著未经改造的自然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以确保长期保护及 维持其生物多样性,同时根据当地村社需求,持续性提供自然产 品及服务。
(二)中国的分类系统

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探索起步较晚,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然采用按保护对象划分的 分类系统。国家环保局依据其主要保护对象将我 国的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





(二)自然保护区的命名 (1)双名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等。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自然保护区”。如云南 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湖南省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等。 (2)三名制 有些特殊物种或自然历史遗迹的自然保护区,其名称不好用 地名来表示其名称,所以只能用被保护的对象来命名自然保 护区的名称,即“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 护区”,如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新疆塔什库尔干雪豹自 然保护区等。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级与命名
(一)自然保护区的分级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 方级自然保护区又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 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三级。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 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 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自然地带的递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全 面合理地规划自然保护区。 (2)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 点放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人口密集 地区,并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确定不同生 物地理区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从抢救应该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出发,把 该保护地关键地区尽可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对因开发时间 较长原生态环境消失,但其次生环境有代表性,或经人工恢 复,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自然恢复为有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 也应划定为自然保护区。 (4)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 管理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