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新生态城发展报告意义: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
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
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
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
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
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
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原则:按照两国政府确定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不占耕地、节地节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选址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地盐渍、植被稀少、环境退化、生态脆弱且水质型缺水的地区。
同时,选址考虑有大城市依托,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较少,交通便利,有利于生态恢复性开发。
指标体系: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依据选址区域的资源、环境、人居现状,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涵盖了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等三个方面二十二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的四条引导性指标,将用于指导生态城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为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建设路径。
指标体系按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特色与共性相结合和可达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保留传统城市规划指标的精华,提升传统城市规划的相关标准,反应生态建设的新要求,突出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建设生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环境质量优良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协调的人工环境系统。
区位: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区域——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内,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海滨休闲旅游区,地处塘沽区、汉沽区之间,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中新天津生态城东临滨海新区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接蓟运河,北至津汉快速路,交通便利,能源供应保障条件较好,是为滨海新区功能区配套服务的重要生活城区。
定位: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将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
规划设计: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
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效循环。
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注重与周边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的协调,实现区域协调与融合。
建设目标: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具体包括: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和广泛包容的社区的形成,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归属感;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高生活品质的宜居城市;采用良好的环境技术和做法,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利用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探索未来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参考。
特点:一、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
二、选择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
三、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目标,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熔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四、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
五、以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城市。
六、以生态谷(生态廊道)、生态细胞(生态社区)构成城市基本构架。
七、以城市直接饮用水为标志,在水质性缺水地区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
八、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标志,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气候条件:中新生态城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特征分明。
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少雪。
年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18.3℃。
年平均降雨量602.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年蒸发量为1750—1840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左右。
每年1~3月份西北风最多;4~6月份以南风居多;从7月份开始到9月份东风最多;10~12月份,西北风、西南风最多。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98.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4.7%。
土壤条件:土壤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沉积物交互作用形成的,土层深厚,质地均一,结构简单、层次不明,土壤粘重呈棕黄色,含盐量较高。
潮土主要分布于蓟运河两岸,盐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及营城镇,沼泽土主要分布于营城水库周围。
水文条件:生态城选址涉及永定新河和蓟运河,其中永定新河的主要功能是泄洪,兼有蓄水、排涝的功能,由于河道淤积,断面缩窄和堤防下沉,过流能力由原设计的50年一遇(1400m3/s)降低至5年一遇(380m3/s)。
地质条件:规划区内地质条件复杂,有天然地基承载力不均、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污染土以及沙土液化现象。
整体而言,地段南部的地质条件优于北部。
规划区东北部天然地基质量基本土质较好,强度较大,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采用。
规划区南部天然地基质量土层承载力低,以淤泥质土为主,一般不能作为永久性建筑物天然地基采用。
规划区北部地面沉降量较大,规划区南部地面沉降量相对较小。
规划区内总体呈由南向北沉降量及沉降速率逐渐增大的趋势。
规划区内地下能源资源利用主要可提供清洁、可持续利用的供暖和制冷能源。
规划区处于滨海地热田内,地下含有热水资源。
规划区表层土以盐渍土及污染土为主。
砂土液化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中北部。
规划区内均有以南部八一盐场的盐田为主盐渍土分布。
地形特征:地势较高的区域位于彩虹桥以东、八一盐场沿汉北公路南侧、青坨子村、蛏头沽村、污水库以西、蓟运河故道以东。
地势较低的区域位于蓟运河故道河湾,河湾内及其北部区域地势都较为低洼易涝。
区位条件:选址用地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距唐山50公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天津港20公里,距曹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具备建设生态城的优越条件。
交通条件:选址周边有国家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公交化高速铁路)、普铁和城市轨道交通(轻轨),构成连通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北京市及周边城市的快捷的轨道交通网络。
规划的京津唐城际铁路沿津汉快速路方向从该选址范围北侧通过,并在选址区东北部2公里处设有城际车站,方便与北京、天津中心城区、唐山的联系。
其中北京南站至天津东站段已于2005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07年底完成,2008年8月1日投入运营。
规划的天津至秦皇岛的津秦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在汉沽设有车站,距生态城项目约4公里。
计划今年开工,2010年建成。
按照铁道部的意见,京津城际延长至滨海新区段,近期与津秦客运专线并线。
因此在2010年前,京津城际铁路一定能通达滨海新区核心区。
中心城区地铁9号线(津滨轻轨),将延伸至生态城并设站,使生态城直达天津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