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最新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最新版)

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感受高考真题
• ( 2012年海南卷)我国‚一五‛计 划期间, 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 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 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 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A
•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感受高考真题
• (2010江苏卷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 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D )
• • •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感受高考真题
•(2008· 江苏历史卷)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 ‚社‛指的是 ( )
……
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中国法制建设60周年纪念 2009年8月18日起,为迎接新中国60周年华诞,中 央电视台开辟《60年——共和国法制建设与公民法律意 识共同成长记录》大型系列专版,展现了60年民主与
法制建设的成就。启蒙思想家倡导的自由平等,宣传
理性主义,主张建设民主政治、法制社会,与我国当
• 材料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 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 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 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 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过快,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 况,尤其是农民思想状况不完全适应。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 段:三大民主制度
现代化史观
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工业化
一五计划
基础落实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53)
1. 过渡的含义: 从新……过渡到社……(1949---1956) 2. 条件: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国际环境上…… 3、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前的民主法制、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也
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点。
尝试命题1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 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 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 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与治权合一 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 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 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 一致的一种制度。‛新中国最终确立的‚新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A
感受高考真题
• (2011北京文综卷)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 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 私营 营 个体手 业
开始年
结束年
41.5
54.5
3.2
17.1
4
27.2
30.7
0.04
20.6
1.2
B ) •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 • C、1966、1976 D、1978、1982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1.实质: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变革生产关系的 社会主义革命 2.概况: (1)农业:①原因: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②方针、原则、方法、步骤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 高级农业生产合 产合作社 作社(完全社) (社萌芽) (2)手工业:步骤与农业一致。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政策:赎买(重要创举) ②步骤: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标志:) 4.意义及存在问题:
的建立和工业建设的起步。要注意从民主
政治建设的理念思考命题立意。
• 尝试命题3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 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 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 D 现在(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4.特点:(1)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2)人民民主原则;
感受高考真题 • (2009广东历史)我国某部宪法将国 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第二课时
考纲展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复习向导 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大体 过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特点;认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及历史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工 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正 确评价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完成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 制定; (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部分教材有两大突出重点,一是三大改
造,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命题可从
三大改造的条件、内容、意义,《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的性质、特点、意义等角度思考,
也可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怎样确 立的角度思考。
尝试命题2 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已成 为历史的必然。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总 路线,并制定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运动在 全国迅速展开。从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及其 完成表明 (
•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感受高考真题
• (2010上海卷)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 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 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发动了‚大跃进‛
感受高考真题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材料 1955年10月, 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 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 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 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 景。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 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 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
(1)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 (2)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发展经济的需要(重工业的重要性) (3)外部原因:借鉴苏联经验(受苏联的援助和影响)
4.实施条件:
5.超额完成(成就)
(1)工业:成就突出(东北工业基地) (2)农业:农业生产按计划完成 (3)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一桥二铁三公) (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感受高考真题 • (2009天津文综)1954年12月,毛泽东在 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 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 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C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D.中共八大召开
感受高考真题
• ( 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 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B
4. 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 5、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6、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953-1957)
1.制定: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2.基本任务: … 工业化;… 三大改造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社 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小结
1953年————————————————1956年底
1 9 5 2 国 民 经 济 恢 复
发展生产力 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变革生产关系 逐步实现三大改造
进行政权建设召开人大,制定宪法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基 本 建 立
过渡的具体体现
1.经济基础的变化: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到公有制经济占主导
2.阶级关系的变化: 剥削阶级被改造和消灭到社会主义劳动者 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阶级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 4.政治制度的变化: 新政协(共同纲领)到一届人大(宪法)
B
)
A.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B.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 C.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制 D.总路线规定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视角三 关注新课程理念
新课标教材比较关注的有两大内容, 一是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建设,着眼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制度
用武之地 • 1.(2011年海南高考)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 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 C.工业明:涌现出一批劳模 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7.超额完成原因:(1)中共正确的指导方针;(2)工人阶 级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3)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 学工作者的努力;(4)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化建设; (5)苏联的帮助和指导;(6)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苦 奋斗。……
读图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建设项目在 分布上有何特点?
“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为什么集中分布在东 北地区?(“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地区作为 重点建设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