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煎熬——复旦投毒案林某的性格分析
阿德勒认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
而在复旦投毒案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作案者深藏的自卑,残忍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心冲突和煎熬?来看看陈老师的分析。
看南周“与自己的战争”为题复旦投毒案林某的成长与性格分析,在为黄洋惋惜的同时,也深深同情林。
林出生在潮汕社会底层,父亲为服装厂打工工人,而母亲收破烂,林天生就有某种挥着不去的自卑感。
潮汕人虽然善于经商,但受潮剧中“学而优则士”的传统观念影响。
广为人知的《彩楼记》、《珍
珠塔》,都是渲染通过学而优来超越家庭背景的自卑。
因此,通过
学习而平步青云,还是深深扎根于潮汕人的灵魂中。
与弗洛伊德把
性作为动机的驱力理论不同,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克服自卑,超越
自卑才是人人格发展的动力。
于是,深深认同着文化传统的林,必
然选择以优异的成绩来克服其自卑感。
在拼爹的时代,这也是许多
人现实飞黄腾达的唯一之路。
要怪,只能是未能生于多元价值的社会!
在超越自卑的强大驱力下,林考上中山医的本科,复旦的研究生,
让他成为老师、同学、乡亲的骄傲。
这本来可以缓解他深深的自卑感。
那为何还与黄洋过不去?从报道上可见,平摊饮水机的事件,再一
次深深刺痛了林脆弱的自卑心。
一个人,无论再辉煌腾达,童年时
期低人一等的创伤,将是伴随着他一生,挥着不去,除非大彻大悟。
于是,林“被迫”到隔壁“借”水,并与黄洋互删QQ好友。
可以说,这
成为林杀人黄洋导火索之一。
可能有人说,林与黄洋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林为何不能对黄惺惺
相惜,而是痛下毒手?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
的家庭背景,相同的性别,相同的学习经历,同一个宿舍,都要考
博士,黄洋成为了林最强烈的竞争对手,或者说阴影。
人,面对自
己的阴影时,要比超越自卑还要痛苦。
心理分析师诺依曼说,往往
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分析,才能转化阴影,否则人喜欢投射阴影,
并企图消灭它,如同宗教战争。
相同的背景,是导致黄洋受害的根源。
然而,相同的背景,互为竞争对手,宿舍间的矛盾,并不能导致投
毒的充要条件。
因为,林本质上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一个出身于
敬畏鬼神的家庭,害怕神灵降罪的孩子,要变成杀人犯,还有其他
的条件。
埃里克森认为,大学生的时期,是发展亲密感的重要阶段,如未能建立亲密感,就会体验到孤独。
林由于自卑一直不敢恋爱,
研一的一次恋爱又因为自卑而失败。
恋爱的失败导致林的亲密感、
奉献、温情的缺失,积极的心理能量没有成长,这是投毒的重要的
条件;而作为医学生,又选择老鼠肝功能为研究,要用毒药“心狠手辣”处死上千只老鼠,又让林成为一个“杀手”。
出生家庭的低微来到的强烈自卑感,相同的经历把黄洋视为阴影,
恋爱失败缺乏柔情,为科研处死老鼠成为“杀手”,我觉得是林投毒
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惜,上天没有给林机会,把这些都叠加在他身上。
我在医学院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最后考核是让学生写自我分析及
提高措施。
几百篇的自我分析论文,几乎都涉及到人际关系的自卑,专业就业的迷茫,恋爱失败的痛苦。
我想,只重就业和成果,不重
心灵与成长的中国式教育,林的投毒绝不是唯一。
无奈之下,只能
拭目以待,看看接下来的是谁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