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读诗歌,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诵诗歌,评价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用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的风景到底有多美呢?我们先通过一段西湖风光的短片,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教师播放《航拍中国》第二季杭州西湖片段视频)欣赏完美景,我们再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一起学习他的《钱塘湖春行》,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
二、问题设置,任务导学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积累文学常识,夯实基础知识,理解诗歌大意。
活动设计:学生朗读诗歌,查阅词典及相关资料,自主完成以下任务,老师提供参考答案,学生自我核对,有错自我订正。
1.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
隐的《安定城楼》等。
2.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又号________。
祖籍山西太原,是________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
(2)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参考答案:2.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1)刚刚;(2)向阳的树
5.钱塘湖春行:钱塘——杭州旧称;钱塘湖——西湖旧称;行——游览;钱塘湖春行——春天游览西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初:刚刚,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似乎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登上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侧的山,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似乎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暖树:向阳的树。
)
几只早到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色彩斑斓的春花渐渐地要迷乱人的眼睛,浅浅的绿草刚能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而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树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学习任务二: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鉴赏,描述诗句描绘出的画面,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活动设计: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老师点拨、指导、评价,在互动中理解诗歌情景交融
的特点。
1.从诗中可以了解到作者游览的次序是怎样的?
【与你交流】诗人从孤山寺北面出发,其次到贾公亭西侧,最后到西湖东面的白沙堤。
整个路线是从湖边到了湖的东面。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与你交流】写的是早春景象;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都是早春特有的景物。
3.首联:“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与你交流】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
远眺湖面,春水初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云脚低垂,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水面”指西湖湖面。
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
“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写出了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的景象。
脚,有下垂义。
4.颔联: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这幅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与你交流】不可以,“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
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可谓地描绘出来细腻。
同时,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5.颈联: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与你交流】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迷”表面写花,实则写人为花所迷;“马蹄”意指游春赏景,把春景与春情和谐地统一起来。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尾联: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与你交流】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湖东”点明诗人的行踪,与首联呼应。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喜爱。
这样的结尾,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学习任务三:通过对诗歌的深层理解,能够背诵诗歌,评价诗人表达的情感。
活动设计:通过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尝试快速背诵诗歌,学生自主
思考、总结,老师点拨、指导、评价,在互动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你交流】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课堂总结
活动设计:老师展示板书,简单复述诗歌大意,总结诗歌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拓展阅读
活动设计:学生阅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二首·其一》,领略西
湖晴雨不同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
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