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节课,用一课时。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O两宋时期是继隋唐盛世之后,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出现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

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教材从宋代社会各阶层状况、乡村生活以及城市风貌三个方面,来
展现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可以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认识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

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

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交流、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初一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比较陌生。

因此,要求教师从学生的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内容。

设计理念:本课力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动手制作和课内交流、讨论、探究以及历史短剧和相
声表演等活动,积极投入本课的教学之中,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编演历史短剧了解宋代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创造表演机会,展示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搜集资料、小组交流与讨论,分组竞赛等形式,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并与宋代民间节日习俗进行比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精神与
竞争意识。

3、通过出示自制挂图,引导学生比较“北宋东京城'‘和“唐长安城"的异同,并以东京城为例,分析宋代城市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4、通过相声表演和展示学生仿制的古代足球,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宋代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5、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法,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学会比较学习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⑴通过查找书籍、报刊等,以及社会调查,搜集家乡的节日习俗活动等资料。

⑵阅读教材,编练历史短剧“宋代的士、农、工、商”和相声“看戏趣事"o⑶动手仿制古代足球一蹴鞠。

2、教师准备:
⑴挂图《清明上河图》、自制挂图《北宋东京平面图》、《唐长安城平面图》。

⑵编导历史短剧“宋代的士、农、工、商”和相声“看戏趣事”O
教法、学法:比较学习法、读书指导法、分组竞赛法、小组讨论法、表演法、动手制作
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清明上河图》(局部)首先请学生注意观察图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画的名称,进而启发学生思考:“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社会面貌?" “你想深入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吗?就让我们打开宋代的史册,去探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㈠、表演历史短剧,了解宋代社会各阶层欣赏历史短剧表演“宋代的士、农、工、商” O 历史短剧:“宋代的士、农、工、商"(见附录一)首先,请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朗读解说词,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情景等),接着,四位表演者“士”、“农”、“工”、“商”依次出场,分别做自我介绍以及生活近况等。

其他同学在欣赏短剧表演的同时,思考宋代有哪些主要社会阶层,他们的生活状况怎样?
通过表演历史短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了解宋代主要社会阶
层的生活状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㈡、分组交流、竞赛,比较家乡节日习俗与宋代节日习俗的异同。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小组,把全班学生按6〜8人一组,分为六组,根据课前收集的现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材料,先在组内交流、整理收集的材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分组竞赛依据各小组收集的家乡节日及习俗的多少、质量、表述是否清楚以及小组合作的程度等,最后判定优胜组。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家乡的节日风俗与宋代民间节日风俗的异同。

这些做法,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比较法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
的精神以及竞争意识。

㈢、比较、分析宋代城市的特点,通过相声表演、展示仿制的古代足球,了解宋代的城市风貌。

教师出示自制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的异同,并以北宋东京城为例,分析宋代城市的特点。

例如,城市格局上,打破唐代严格的市坊制,出现了市坊混杂的局面;经商的时间上,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

欣赏相声表演:《看戏趣事》。

(见附录)请两位学生表演相声“看戏趣事”,其他同学欣赏表演后,请学生说出宋代都市的固定娱乐场所的名称,这段相声表演反映了宋代城市还有什么特点?
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仿制的古代足球,介绍宋代的体育活动。

通过以上做法,使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宋代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㈣、课内探究:说一说宋代有哪些娱乐活动还保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今天的娱乐活动与古
代相比有什么变化?
三、总结、归纳、拓展、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小结本课内容,归纳宋代的主要生活
习俗。

课后探究:写一篇有关家乡节日风俗的小论文。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掌握比较学习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馈:本课教学后,学生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短剧表演特别感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表演欲望,学生对相声表演和仿制古代足球的做法也津津乐道,增强了后续学习的动力。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导”和学生“演”的痕迹,教师预设好教学思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的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附录一:历史短剧:“宋代的士农工商"
(解说词):故事发生在宋朝时,一个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

午后,汴京的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人群中走来了四位不同身份的人一一士人、农民、工匠、商人,他们在街巷里不期而遇了。

(台词)士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张生,饱读诗书,闻名乡里。

如今,皇恩浩荡,广纳天下贤士。

今日进京赶考,来此茶楼小憩,他日必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农民:我李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整日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勉强过活。

今日进城,混杯茶喝。

工匠:我王五,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别人雇我做工,干一天给一天工钱,如不顺心,还可以干点别的,倒也自在。

商人:我刘四爷,经营酒楼,常年宾客如云,可谓富贾一方。

今闻又逢科举考试,来日张榜之时,我将备车,“榜下捉婿” O
附录二:相声:“看戏趣事” o甲:今天,我为大家讲段故事。

乙:讲个什么故事?
甲:讲的是宋朝时去瓦舍看戏的事。

乙:去瓦房?有啥好看的。

甲:真没文化。

这瓦舍是宋朝城市里的娱乐场所,内设茶楼、酒肆、店铺,还有
供演出的勾栏呢。

乙:你就别卖关子了,快说说。

甲:话说,这一天开封府属下有个村民去看戏。

乙;看的是什么戏?
甲:看的是一场三国戏。

当听到刘备失败,就有人蹙眉流泪;听到曹操被打败,就有人欢庆畅快,喜形于色。

乙:看完戏,还发生什么事?
甲:散场后,这村民意尤未尽,回来的路上见到一箍桶匠,就拿起他的桶戴在头上’乙:他把桶戴到头上做什么?
甲:他模仿戏中的造型问:“我比刘先生如何?”
乙:接下来情况怎样?甲:那箍桶匠十分恼火,将他告上衙门。

乙:那结果如何?
甲:县官问明情况后,宣布:念你是年少无知,回家好好反省,下不为例。

乙:哎哟,看戏竟能引发官司啊。

第十三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参赛类别:教单位:大连市第六十二中学姓
名:谭远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