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公信力的全面性思考作者:刘艳发布时间:2010-08-02 17:00:07[摘要]近几年,诸如周老虎、躲猫猫、武汉经适房、上海钓鱼执法等事件极大的损害了执法公信力。
公信力建设对司法机关来说,不仅要强调责任,更主要的是强调公正。
因此,司法机关应当以公正与责任为主题来加强公信力建设,就需要有丰富的执法智慧、深厚的法律修养、高尚的执法情操、高超的执法技能、坚定的执法理念的执法队伍来行使法律监督权。
并在司法实践中探索与创新、发展和提高自己。
做到以公为首,以法为大,以民为上,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来赢得执法公信力。
这样,才能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司法工作的改革,优化执法形象,全面提升公正执法水平与执法公信力,才能赢得党和人民对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关键词]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公信力建设一、引言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提高。
尤其是在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政法机关的执法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很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从而严重影响司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二、夯实执法公信力的理论基础所谓执法公信力,简言之就是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一种能力,它是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维护社会正义的权威性产生普遍信任和尊重,而在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公平、公正、诚实、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
它是司法机关与公众之间的信任交往与相互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双重维度的概念。
这一概念包含了司法机关执法对社会的信用和社会对司法机关执法的信赖两个方面的核心要素。
在这两个要素之间,司法机关执法对社会的信用是基础,社会对司法机关执法的信赖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主要评价标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共同的目标追求就是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造就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司法队伍。
(一)司法机关执法对社会的信用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这既是宪法和法律对司法机关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期望。
司法机关执法对社会的信用主要体现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国家法律体现着人民的意志,法律赋予司法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公诉和诉讼监督的职能,这是司法机关应当担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对社会的承诺,只有对这一承诺负责,才能取信于民,建立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和期待司法机关严肃查办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生命线和首要价值追求,在办理每一起案件、处理每一件事情中体现公平正义,严格依法办案、办事,减少执法随意性,杜绝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规范,杜绝执法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理解和支持。
通过全面、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使执法行为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使社会对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期望得以实现,这是司法机关执法具有信用的基础所在。
(二)社会对司法机关执法的信赖如果说司法机关执法对社会信用是在执法公正在客观上的表现,那么社会对司法机关执法的信赖则反映在主观上,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执法的信赖感、认可度和满意度,对司法工作做出肯定性的信任评价。
这种信任评价基于司法机关坚持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积极认可和信赖,才能树立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
所以说,这种信赖与司法机关执法的信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信用高,则信任度高。
(三)两要素的互动关系司法机关执法公正,社会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则会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就能体现出司法权威,执法行为才能让人民信服,公众就会自愿配合司法工作,减少执法运行的成本,使执法更为顺畅,更有效果;反之,信任度低则司法权威就难以树立,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就会受到抵制,执法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新时期,我们提出司法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正是要求司法机关通过实现执法信用,来取得社会对司法机关的信任,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使司法事业具有长久的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四)执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执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执法规律、执法主体的公正性、执法过程的开放性和执法决定、结果的权威性。
良好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有赖于司法主体、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公信力。
在司法主体要素方面,司法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司法职业道德和高超的司法技能;在司法过程要素方面,要遵循法律的正当程序;在司法结果要素方面,要实现实体公正。
(五)执法公信力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执法公信力的本质特征,才能抓住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才能找准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正确方向。
从执法公信力的流变来看,执法公信力具有历史性、稳定性和不均衡性等特性;从执法公信力的主体来看,其具有公共性、权威性、公正性、能动性和不对称性等特性。
执法公信力的来源具有多元性,要从制度、执法队伍、执法活动、执法成效等诸多层面提升执法公信力。
执法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包括司法机关执法活动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中的认可度,在司法机关之间的支持度,在执法相对人中的信服度,以及在社会公众中的信用度。
执法公信力的主客观表现具有差异性。
执法活动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客观表现,外界评价是执法活动的主观反映,二者互为表里。
执法公信力在根源上具有坚实的宪政基础,以人民授权为根本;在内容上具有明确的职能要求,以履行法律监督为基本途径;目标上具有鲜明的工作指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为宗旨。
(六)执法公信力的价值意义执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的立身之本。
提高执法公信力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成效的检验标准,是加强素质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加强和改进司法工作的客观需要。
提高执法公信力是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共同任务,其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在于构建和谐社会使然。
公信的理念是中华文化体系的精髓。
加强公信力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文明的客观要求,其内在要求在于执法人员信守客观义务,去功利化,注重修身养性。
司法机关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既十分重要,又极为紧迫。
从法治建设与社会诚信建设来看,加强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不仅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赖以支撑的重要部分。
如果司法机关执法缺失公信力,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负面影响甚至破坏作用十分严重。
执法公信力是国家社会发展进入现代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历史进步而导致的法治现代化和司法文明的表现。
执法公信力具有沟通国家与社会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缺失司法公信力抑或司法公信力低下,是引致人们良心和正义感逐步沦丧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根本和长远发展十分有害。
司法公信力对维护司法权威、培育法律信仰、促使公民守法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功能。
三、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探索实践(一)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目标要求与衡量标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法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造就“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执法队伍。
这就为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提高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总体要求,为司法机关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确定了主题和核心。
“严格、公正、文明、廉洁、高效、权威”执法,整合了上述两大目标的实质性内容,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具体要求。
其中,“严格执法”是检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重要前提,“公正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核心要素,“文明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廉洁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基本底线,“高效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重要内容,“树立权威”是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应有之义。
衡量司法机关是否具有执法公信力,应从两个方面加以判断:一方面,司法机关是否切实履职,包括是否全面履行了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各项职权,有无顾此失彼的情况,有无放弃法律监督职责的现象;另一方面,司法机关是否正确履职,即是否做到了严格、公正、文明、高效、廉洁执法。
司法机关只有以严格、公正、文明、高效、廉洁为标准正确履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司法机关执法的期待和要求,最终能够有效地提升司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二)执法公信力建设的路径依赖提高执法公信力必须苦练内功,真正做到公正、高效、廉洁、文明执法,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自身修养;必须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保障,营造良好的法律信仰及舆论氛围。
武汉大学教授马克昌认为,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要增强理想信念,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执法人员必须强化严格依法办案的观念,增强职业道德修养,解决好保障性困扰、难题。
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要着手几个现实问题,即: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历史使命、执法司法现状、导致执法公信力下降的根源,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意识;要强化本体意识,即法律监督职责履行得如何,既要忠于职守,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好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的困扰和束缚。
基层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是基层政权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基层组织。
目前基层司法机关自身信用缺失的表象和公众信任下降的现状,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和自身工作不足所致。
基层司法机关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从建立公开公正的机制、提升专业敬业的素质、树立廉洁干净的形象和加强内外监督等方面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
(三)司法机关职业道德与执法公信力建设职业道德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的总体要求,既是对职业活动的行为要求,又是司法职业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推进司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官素质、树立执法官良好职业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加强司法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司法机关公信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通过司法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执法公信力。
司法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司法机关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基础。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确保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提高司法机关公信力,维护人民司法机关的良好形象至关重要。
1、司法机关职业道德的要义与特征司法职业道德的要义为:忠诚公正、清廉、文明。
“忠诚”是司法人员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