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醴陵陶瓷业兴盛的原因及其发展方向摘要:素有“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之称的醴陵,其陶瓷生产已经将近两千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名人及醴陵陶瓷辉煌的历史扩大了醴陵陶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
而醴陵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优厚的物资所吸纳的丰富的劳动力为醴陵陶瓷的兴衰打下了基础。
频繁的对方交往以及科技和教育的引导更进一步推动了醴陵陶瓷业的兴盛。
面对当世陶瓷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醴陵陶瓷业即要借鉴和利用醴陵陶瓷业兴盛过程的积极因素,同时还要注意走一条具有醴陵特色的陶瓷发展之路,即走品牌、节能清洁、人才以及龙头企业领导之路。
本文从醴陵陶瓷业兴盛的原因入手,以此对今后醴陵陶瓷业的发展之路做了规划,以期为醴陵陶瓷业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醴陵陶瓷兴盛原因发展方向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
醴陵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
学术界对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研究颇多。
如:张家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设计振兴研究》中通过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现状,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醴陵釉下五彩瓷振兴的思路和对策,认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振兴应拓宽销售市场,树立具有醴陵特色的品牌。
同时在《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艺术特征探析》中通过对湖南醴陵和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论述,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表现手法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传承等方面的论述,找出醴陵釉下五彩瓷在装饰题材、装饰构图、装饰色彩三个方面独特的装饰表现手法。
周益军、宁丹华在《论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的绘画性和工艺》与周益军《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的特点》从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和绘画上进行论述。
罗湛英《浅谈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起源》论述醴陵釉下五彩瓷兴起的条件以及醴陵釉下五彩瓷几经兴衰的历程。
同时学术界还不乏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历史、特点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
而对于醴陵陶瓷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学术界也有所研究。
如:黎赔肆、邹树梁、刘春等在《醴陵市陶瓷产业集聚分析》中分析了醴陵市陶瓷产业集聚的意义,并论证了陶瓷产业集聚政府推动的必要性。
找出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是促使陶瓷产业组织创新,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获得企业的内部经济性,黎赔肆、李利霞《醴陵市陶瓷产业过度竞争分析》探讨了醴陵市陶瓷产业过度竞争的识别的产业过度竞争的成因,并对缓解过度竞争提出了若干对策。
潘俊明、徐建章、陈海波《醴陵陶瓷生产现状的问题及对策》论述了醴陵陶瓷生产现状,分析出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举措来进行解决。
夏华丽、彭原《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从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论述,指出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对策及方案。
虽然学术界对醴陵陶瓷有了大量的研究,注意致力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美学艺术方面、发展历史、特点等方面研究以及醴陵陶瓷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对于醴陵陶瓷业兴盛的原因研究领域欠缺,而对于醴陵陶瓷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研究也较少。
本文通过对醴陵陶瓷业兴盛原因,醴陵陶瓷业今后发展方向的论述,希望为醴陵陶瓷的研究和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有着“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的醴陵与代表中国陶瓷较高水平的景德镇,产白瓷的德化并称中国三大瓷都。
和整个中国陶瓷史一样,醴陵的陶瓷同样经历了从陶到瓷,从粗瓷到细瓷的历史。
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瓷制作。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到清嘉庆朝以后,以沩山为中心,渐次推广至东乡、北乡广大地区。
至清晚期光绪二十年前后,醴陵土瓷生产达到鼎盛。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醴陵釉下五彩瓷最早打破我国长期釉下单彩瓷的局面,釉下五彩瓷问世后,以其瓷质细腻、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清雅明快、无铅毒、永不褪色等特点,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获国际金奖。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的醴陵陶瓷闻名海内外,堪称醴陵一绝。
华联瓷业自行研制出的一种新的日用陶瓷—炻瓷,以其瓷胎浑厚,花色独特,适应机械洗涤,在欧美颇受欢迎。
炻瓷的卓越表现为醴陵赢得了“炻瓷之乡”的美誉,为醴陵陶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又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那么,醴陵陶瓷业为什么兴盛,又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接下来我们将对醴陵陶瓷业兴盛的原因进行逐步的论述。
一、醴陵陶瓷业兴盛的原因(一)历史名人对醴陵陶瓷业兴盛的促进作用。
醴陵陶瓷业得以闻名于世界,在于醴陵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瓷器。
熊希龄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釉下五彩瓷就是这样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吴寿祺则担任起了解放后恢复釉下五彩瓷的重任,使得醴陵陶瓷再放光彩。
醴陵为毛泽东主席制专用瓷则带来了醴陵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辉煌。
1、熊希龄引导下釉下五彩瓷的创造促进了醴陵陶瓷业的兴盛。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开创与近代名人熊希龄密不可分。
1904年,清朝官员熊希龄胸怀实业救国之志,为改变粗瓷生产的落后状况,抵制洋瓷倾销,决心振兴湖南瓷业。
[2]于是与曾经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人文俊铎赴日本考察,1905年回国后,熊希龄便与文俊铎前往醴陵粗瓷产业进行调查,并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及其落后的原因。
熊希龄将醴陵陶瓷业生产与景德镇、日本比较之后,醴陵瓷器做了全面分析、论证,并提出了振兴醴陵瓷的系统方案:兴办学堂、培养人才、成立股份公司、选择厂址、引进外国设备。
[3]熊希龄写了一篇万言的呈文请清政府改良醴陵瓷业。
1906年,清政府批准了他的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给熊希龄和文俊铎创亦湖南学堂。
紧接着熊希龄又招商股金五万两,在醴陵姜岭坳下创造了湖南瓷业公司,并担任第一任总理。
[4]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瓷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釉下色彩,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技法,生产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5]熊希龄在醴陵发展陶瓷业使得醴陵实现了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转变,而他创办的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则最早打破了我国长期釉下单彩瓷的局面,开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陶瓷,这无疑促进了醴陵陶瓷业的兴盛。
2、吴寿祺恢复釉下五彩瓷进一步促进了醴陵陶瓷业的兴盛。
醴陵在1949年迎来和平解放之时,醴陵陶瓷业也如枯木逢春般获得了恢复和发展的生机。
为了恢复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制,当时醴陵瓷业公司和刚成立的湖南陶瓷研究所做了大量工作。
经过林家湖的多次寻访,在醴陵一个偏僻的乡村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他亲身经历了釉下五彩瓷在清末民初年间的辉煌。
吴寿祺立即被聘请到研究所任彩绘技师,并传授技艺。
[6]出山后的吴寿祺积极参与抢救恢复釉下五彩瓷工艺。
他一方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方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烧次烧成。
通过艰苦的工作,釉下五彩瓷工艺很快的到基本恢复。
[7]1956年,釉下五彩瓷器终于在北京陶瓷展中呈现风格,清新雅致的风格引起中央办公厅等机构的关注。
吴寿祺对釉下五彩瓷的恢复使得醴陵的瓷器再次站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放光彩。
釉下五彩瓷的恢复为醴陵陶瓷业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并为醴陵陶瓷业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醴陵陶瓷业独具特色的釉下五彩之路继续传承下去。
3、毛主席制瓷赢得“红色官窖”美誉推动了醴陵陶瓷业的兴盛。
“毛瓷”的设计,使得醴陵陶瓷国瓷地位在新中国得以确立。
从1958年起至1976年去世为止,毛主席一直使用醴陵瓷器,醴陵的釉下五彩瓷颇受毛主席喜欢。
1958年,醴陵陶瓷研究所奉命为毛主席制作茶杯,经过陶瓷研发高级工程师梁六奎的反复设计修改终于烧制出既实用又美观的瓷杯,杯底印有“湖南醴陵”楷体字样,上面加了一个和平鸽标志的釉上赤红底印,这个杯被取名为“胜利杯”,象征着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
1974年为庆祝毛主席82岁生日寿宴,醴陵群力瓷厂在总工程师的带领下进行研制,烧制出釉下手绘双面花五彩瓷,特制了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月四件纹饰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
这批毛瓷单杯系列之釉下月季茶杯堪称陶瓷经典之作,是当代醴陵窖中的极品,二十世纪最荣誉的中国名瓷。
因此,也获得“中国第一瓷”的美誉。
1978年,毛主席逝世两年后,群力瓷厂再次接到为毛主席纪念堂制作大花缸的任务。
联想到毛主席所写“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决定以芙蓉花为题材创作图案装饰,以胜利杯造型为基础,蓝色芙蓉花为图案的大花缸,摆在毛主席纪念堂显得庄严雅致,象征着毛主席思想的伟大旗帜下,芙蓉国里尽朝晖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9]醴陵毛瓷的生产使得醴陵瓷器再次引人注目。
“毛瓷”的制造也引发了民间毛瓷收藏流,再一次推动了醴陵陶瓷业的兴盛。
(二)、辉煌的历史扩大了醴陵陶瓷业的影响力。
醴陵陶瓷业得以兴盛,除了历史名人对醴陵陶瓷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其创烧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在国外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无疑促进了醴陵陶瓷业的兴盛。
1、连获金奖的醴陵瓷器,扩大了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1909年,我国第一次劝业会在武汉举办。
湖南瓷业公司参加了这次武汉劝业会的比赛,其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后经湖广总督部堂审定,荣获了第一等金奖牌。
这次初赛获得金奖,使湖南瓷业公司上下受鼓舞,也为后来几次参加大型赛会打下了基础。
1910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南洋劝业会上出尽了风头,以其新颖的工艺,精致的绘画,深受人们喜爱,并获得“南洋劝业会”的一等奏奖,使得醴陵陶瓷响誉华夏。
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参加意大利在古代都城都朗朗举办的一次世界性的大型博览会,即“万国制造工艺赛会”,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第一次参加这类国际性大赛上就获得了最优奖,这是醴陵瓷器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此后,醴陵瓷器闻名世界。
1915年,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竣工,美国政府决定在旧金山举办名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醴陵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与国酒茅台一起获得了国际金牌奖。
[10]从此,醴陵瓷器载誉四海,名声极盛。
正所谓“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来醴陵贩运瓷器者络绎不绝”。
醴陵瓷器所获得的荣誉远非只有这些,醴陵瓷器在清末民初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所获得的这些殊荣,使得醴陵瓷器得以名扬华夏,走向世界。
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醴陵瓷器的魅力,醴陵瓷器的窖场得以全面的开拓,使得醴陵陶瓷业得以兴盛。
2、作为国家机关专用瓷和礼品瓷,增强了醴陵瓷器的吸引力。
上世纪60年代后,醴陵先后为国家机关制作专用瓷和礼品瓷。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醴陵先后为首都军事博物馆、中央民族文化宫和首都工人体育馆生产大量的陈设艺术瓷即“三馆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