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病理学教研室 (2)-医学精品

发热病理学教研室 (2)-医学精品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pmph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无论EP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它们引起发热都有一 个潜伏期,提示EP需要通过一定作用方式才能引起发热。
EP调定点上移ຫໍສະໝຸດ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pmph
前列腺素E (PGE) PGE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潜伏期比EP短 EP诱导发热期间,动物CSF中PGE水平升高 PGE合成抑制剂解热的同时也降低了CSF中PGE水平
pmph
第七章 发 热
本章主要内容
pmph
1 概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4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概 述
pmph
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 ℃ 。
正常体温: 腋窝 36.2—37.2 舌下 36.5—37.5 直肠 36.9—37.9
高峰期
pmph
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退热期
pmph
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pmph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病毒
pmph
流感病毒
SARS
麻疹病毒感染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
Na+/Ca2+比值 脑室内灌注Na+升高体温, Ca2+降低体温 EP先引起体温中枢内Na+/Ca2+比值升高,促使体温调 定点上移
环磷酸腺苷 (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一氧化氮(NO)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pmph
热限的存在
Fever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ºC,为什么? 机体存在 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阻止体温无限上升。
真菌
pmph
白色念珠菌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螺旋体
pmph
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
疟原虫
pmph
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pmph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二.内生致热原(EP)
pmph
产EP的细胞在EP诱导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 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pmph
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生理性 剧烈运动
应激
病理性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发热的概念
pmph
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0.5℃)
癫痫大发作,甲亢 某些全麻药
过热
中暑,汗腺缺乏症
pmph
下丘脑损伤 出血,炎症
产热过度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O-特异侧链 核心多糖 脂 质A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内毒素
pmph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脂多糖 好、160℃ 2~4小时破坏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pmph
发热激活物 单核细胞
EP 下丘脑
AVP Na+/Ca2+ ↑ α -MSH cAMP ↑
PGE2 ↑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紧张、寒战
散热↓
体温上升
产热↑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pmph
发热的时相
体温上升期
pmph
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单核巨噬
细胞
IL-1


TNF
激 活
肿瘤细胞
EPs INF

IL-6
其它细胞
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能分泌包括IL-1, TNF-α在内的众多cytokine 肥胖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pmph
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 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pmph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 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内生致冷原。 (endogenous cryogen)
内生致冷原
pmph
精氨酸加压素(AVP):视上核与室旁核合 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末梢 释放。
α -黑素细胞刺激素(α -MSH):室旁核分 泌CRH → a-MSH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
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细菌
pmph
(1)革兰阳性菌
葡萄球菌 可溶性外菌素
链球菌 致热外毒素
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细菌
pmph
(2)革兰阴性菌
大肠杆菌
淋球菌
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
体温>调定点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pmph
发热激活物 EPs
EP细胞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 散热↓
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
pmph
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 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pmph
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