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说明文的定义和分类】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
2、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1、说明对象: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及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判断说明对象时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语言:(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词语、句子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三类A、准确严密。
主要是对修饰、限制词语的体会。
如“大约”“几乎”“之一”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词语的意思;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删除后对句意的影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B、生动形象。
主要是通过运用修辞表现出来。
分析时可运用以下句式:运用……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C、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关键词句主要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指示代词(这、那)等。
『具体题型』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是否符合实际。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词语的意思、作用。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说明了------;“大约”“可能”“左右”表估计,说明------;“多”“有余”等表示数量,说明------。
3、若删去,就变成了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3、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并列式(3)递进式4、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作用---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作用---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下列类型: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述句、疑问句一般不宜做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的对策:A、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B、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6、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标志词---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通俗具体地说明了------,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有几种,一种是---,另一种是---):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是---,这就是---,叫---):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7、说明文的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8、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
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一、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证明或反证明直接阐明道理。
表达作者一定见解或主张的应用文体。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论点1、定义: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2、论点和论题的关系: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式作者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所以论题不等于论点。
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可以有多个。
4、中心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②开篇③中间④结尾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5、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根据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⑥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6、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二)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1、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作用:从……角度证明了……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道理论据:(1)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精辟理论、科学原理、名言警句、格言、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也可以作为道理论据。
(2)作用:证明了……的论点,增加权威性。
4、补充论据。
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
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
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与论据间的逻辑联系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文的说服力。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举出……(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将……比做……,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三、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1、概括作者思路(论证结构):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
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四、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严密性对语言的品味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1.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