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我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尝试和探索,现将自己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
我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有一下原因。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
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将“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
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
(3)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
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
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
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的数与横式上的数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
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计算能力
1、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
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
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
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2、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
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1、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
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
再如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
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
2、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
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3、练习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
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
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举一反三,提高实效。
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
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
练习。
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
15×15= 25×25= 35×35= 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
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乘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
算55×55= 65×65= 75×75= 85×85= 就会迎刃而解了。
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
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5、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
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
口算0÷256= 256÷1=
256÷256= 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
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 250×50= 305×60= 360÷90= 360÷9=
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
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
首先要弄清算理。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
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
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
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
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
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
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
同时,
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
这
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
算技能。
六、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
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浅显的想法,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给我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