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皆有可观者()3、其(文理..)宾客其父()4、(稍稍..)矣()5、泯然(众人..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①从个人情况看:②从道理上讲: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①籍贯②姓名③身世④家世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九、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C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 .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 .父/利其然也D .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木兰诗》1.本文《 》选自宋代编的 一书。

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⑶出郭.相扶将(郭: ) 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17.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孙权劝学》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答: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答: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口技》[一]阅读全文回答: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

作者,字,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2)众妙毕.备(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 )A.名字 B.名声 C.出名 D.说出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这样写的作用是7.文中用写声之远,用、和写声之近,用写声之大,用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侧面描写了,都是为了突出。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二]阅读第二段回答: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第二层: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答: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6.翻译。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⑵天柱折,地维绝译: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狼》[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