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1.何谓“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1)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 ;(2)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3)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4)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5)研究对象: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6)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7)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8)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9)代表人物:哈里森·怀特、马克·克兰诺维特、罗纳德·伯特、尼尔·弗雷格斯坦、亚历山德罗·波茨、保罗·狄马吉欧、弗兰克·道宾、沃尔特·鲍威尔、韦恩·贝克尔、维维安娜·泽利泽;(10)重要著作:马克·克兰诺维特《找工作》、罗纳德·伯特《结构洞》、尼尔·弗雷格斯坦《公司控制的转型》、维维安娜·泽利泽《市场与道德》、《为无价的儿童定价》、亚历山德罗·波茨《移民的经济社会学》。

2.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的理解有何差异?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人”: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实利人”: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高明能力等,但实际上这样的条件本身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简化,忽视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社会学的观点:(1)行动主体的结构性:社会结构构成了行动者所面临的客观情境。

行动者个人的偏好、行动的动机,还是行动的决策模式,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都要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行动所处的外部结构——规则、制度、文化、关系网络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行动者的行动能力,甚至是控制行动本事。

整体主义方法论。

(2)行动动机的复杂性: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驱使人们行动的可能是多重动机的混合,是利益动机与非利益动机、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的混合。

以经济利益为标志的目的也经常会与其他目的(如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发生冲突。

(3)行动目标的不确定性:行动目标的选择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行动者与其行动环境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给定的”(或说行动的前提)。

经济生活不是一个瞬间的行动,而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断调整、确定自己的目标。

偏好不是“给定的”,目标的形成也不是独立于行动本身的社会过程之外的,常常会在行动过程中因为行动本身而发生改变。

行动本身就创造了行动的目标。

(4)行动决策的非理性:行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行动者的偏好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因为有时候是无法清楚地认知到最大化策略的,因此也不能清楚地确定目标-手段的关系。

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不断与自己所面临的行动环境发生互动,行动者关于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的认知逐步调整、修正,一旦行动结束,一个最终版本的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才得以确立。

行动的决策不一定是理性的。

3.布迪厄的经济社会学研究?(1)20世纪50年代对阿尔及利亚的研究代表作:《阿尔及利亚的工人和工作》、《无家可归者:阿尔及利亚传统农业的危机》、《阿尔及利亚社会学》在这一时期,布迪厄的研究中心从哲学转向人类学和社会学。

他观察到:阿尔及利亚的农民与土地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近乎神秘的关系;基本的经济单位是血缘关系群体;礼物普遍存在;货币和交易被看做不如积累和物品交换那么重要;风险相对较小的商业投机比工业投机更受欢迎。

阿尔及利亚作为一个和谐的文化整体,由于殖民统治而分崩离析,并被强迫性卷入到由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痛苦转变过程之中。

由此,布迪厄开始关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2)“场域”概念代表作:《经济场域》、《经济人类学的原理》布迪厄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这一概念和分析单位来自他早年的人类学研究,场域中充满着力量和竞争,个体可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资本既是竞争的目的,又是竞争的手段。

场域有自主化的趋势,但场域本身的自主性又受到外来因素的限制。

经济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场域,即作为实际的和潜在的关系结构。

(3)“资本”概念社会世界是具有积累性的历史世界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为主体或群体所占有。

资本有以下几种形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

(4)区隔代表作:《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布迪厄通过考察不同阶级之间的生活方式发现,一切文化实践中存在的趣味,实际上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出身(主要是指父亲的职业)两大因素相关。

文化的区隔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从而掩饰了社会不平等的事实。

文化趣味的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

并且由于这样一种文化的区隔导致了消费分层。

(5)经济苦难与社会底层代表作:《世界的苦难》、《世界之重:当代社会的社会疾苦》另外,布迪厄还关注对社会疾苦的研究。

他指出,市场意识形态的扩张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行其道,这是造成当代世界社会疾苦的根源。

因此布迪厄是反对全球化进程的。

4.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斯金纳的影响,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又被称作行为主义交换论,代表作为《社会交换的性质》。

他的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存在两大不足:一、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功能主义代表了发现和描述的努力,但却不能进行解释;二、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霍曼斯强调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他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

(2)基本概念和命题:基本概念包括: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投资、利润、公正性期待、剥夺、满足;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3)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或曼斯认为,报酬的公平与否是相对的,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验,他提出了两条标准:一、行动者过去的经验;二、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5.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布劳交换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因此被叫做结构主义交换论。

一、社会交换发生的条件: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

交换行为有两个条件:(1)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达到。

(2)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同样会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即人们得到特定的报酬越多,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具有的价值就越低。

二、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点:(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

(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则相反。

(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货币是衡量经济交换中一切价值的媒介;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比如爱、感激、尊敬、社会赞赏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三、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个人由于期待内在的或外在的报酬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

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

要使对方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表明与自己交往能从中得到报酬。

如果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交往行为就会随之发生。

如果双方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相互吸引。

四、区分了两种社会报酬:(1)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尊敬、荣誉、感激等;(2)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帮助、服从等。

五、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1)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2)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3)混合性的社会交换六、社会交换中的竞争与分化:交换关系中的各方都尽力展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因此,在社会交换中必然发生竞争。

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竞争的结局必然是:那些拥有丰富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人在群体中会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换对象。

相反,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其他成员,只能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没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其他交换对象的余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