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第二章: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财富最大化、非财富最大化。

(2)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二、经济学与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异同1、相关变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相关变量是生产、资源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凯恩斯的体系中是就业水平与国民收入。

社会学解释个人行为取向、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现象的规律和变化2、自变量经济学的自变量是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相关变量的关系社会学则从其希望解释的问题中寻找自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模型中,变量关系是函数关系社会学中,变量的关系有三种模式:静态模型、过程模式、变迁模式4、“假定”的重要性经济学假定多而严格,重要的假定:经济理性社会学相对假定较为宽松第三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一、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偏好的产生偏好的产生在马歇尔构建的理论大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

马歇尔指出,活动产生偏好,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

这样,马歇尔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一般思维方法上。

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消费是强烈相关的,这被看成是对李嘉图强调生产重要性观点的批判。

虽然马歇尔认为活动产生需求,但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即舒适的标准(standard of comfort)和生活的标准(standard of life),而且只有生活的标准与活动相关。

他指出舒适标准的增加仅会导致"虚假需求"的增加。

有时需求的增加是由于其他过程而不是活动所致,但进步则是活动的结果。

(二)行为理论马歇尔偏离主流经济学,分两步剖析了行为: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讨论了产生这一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定人是功利主义的和原子化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

马歇尔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换言之,一个人的偏好,或者动机,与其他行动者的偏好是相关联的。

显然,马歇尔关于行动的理论与韦伯的行为理论是一致的,即当一个行动者考虑其他行动者的行为时,这一行动具有社会性特征。

(三)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1、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通常三类:土地:指大自然在各方面所赋予的物质和力量。

劳动:指人类用手或脑进行的经济工作。

资本: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和获取收入利益而准备的一切储备。

2、马歇尔最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保证工业组织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使每个受雇者担任最合适的工作,并供以最好的机械和其他工具。

作为生产组织者的企业家,需要具有对自己行业中的物质要素的透彻知识,又应是人的天生领导者。

很少有人具备这种理想的全部才能。

他认为,经营才能是组织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重大手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管理日趋复杂,必须对它加以重视。

二、卡尔?波兰尼关于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中心论点:经济“嵌入”于更大的社会之中。

社会有优先权并控制着经济。

在历史和比较视野中,经济总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经济行为者的活动并非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其物质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优势。

三、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从传统经济行为到理性经济行为经济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以经济为取向,或者以设法满足对有用效益的欲望为取向。

人类的经济倾向可以是传统式的或是目的理性的:传统的行为倾向曾经普遍地存在于各个社会和文化中。

在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领域里,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压抑着人们的创新潜能。

这种传统倾向在经济领域具体体现为束缚于本能反应的觅食活动,以及局限于固有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传统习性。

理性经济行动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行动者有计划地分配他一切可以运用的现有与未来资源;(2)他能把资源按其重要性分配到不同的可能用途;(3)当经济行动者本身拥有对必要生产工具的支配权时,他能以有计划的生产方式获得利润;(4)当事人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结社的手段,取得对有限资源的共同支配权。

(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

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的基本运动,而存在随着时代和国家而变化的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

合理的近代资本主义只遵循一个法则:合理计算(成本、风险、利润)。

与各种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相比,近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在于:(1)私人的独立生产企业自由占有所有的物质手段,如土地、设备等;(2)市场交易自由;(3)合理技术导致了合理的预测,以及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大规模的机械化;(4)合理而可精确估价的法律;(5)劳动自由,即个人出卖劳动力不是迫于政治、法律义务,而是出于经济考虑;(6)经济的商业化,即企业股份公司化,促进了资本主义投资与投机。

影响其发展的具体因素是多近代资本主义是西方文明理性化不断增长的结果,重的,包括:(1)西方历史上特有的基督教新教伦理(2)合作社衰落导致家与职业分离,进而导致专业化的产生(3)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城市经济中货币的使用和银行的出现(4)中世纪城市里市民阶级的出现也许是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人类将面临两种理性经济类型:1、市场经济:以财政预测、家庭预算与企业预算三者之间的明确分野为基础的,经济实体依市场价格确定经济行为取向,因而生产者与消费者会始终面临风险;2、计划经济:根据以独裁为基础的行政管理指令来确定经济行为取向,倾向于提倡实物津贴以取消生产与消费的对立理论上:市场经济本身包含着不合理性,而计划经济则具有最大的合理性。

实际上:计划经济无法解决社会需求预测的合理性问题,因而会阻碍经济理性化。

无论何种经济类型,都必须正视劳动分工问题及趋向于获取财富的活动的协调问题,行政手段无法替代经济实体自身的理性选择。

(四)经济与文化确立了文化对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的重要性。

强调行动的意义,文化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而单独存在。

提出了一种历史的文化社会学,用来解释基本历史进程中追求自我利益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一、社会关系网络或社会网络: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以个人为核心展开的社会关系总称。

社会网络的要素(1997年,米切尔?达弗尔)1、结构要素:行动者之间联系的形式与强度,是网络分析的基石2、资源要素:行动者所具有的各种特质,能力、知识、财产等3、规范要素:影响行动者进行行动的各种文化与规则,即“惯习”4、动态要素:社会网络的基本保证,指网络形成与变化的各种机会与限制(时间与空间)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与强关系: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

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

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以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从而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

三、社会资源:个人通过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

因此,林南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解,突出了其社会功能。

四、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第一,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二,是一种信任和承诺的机制;第三,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第四,提供信息、充当信息桥;第五,是一种“弱者的武器”,能为社会弱者提供日常权威五、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就是通过对某种持久的、体制化的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体。

布迪厄指出,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

另一方面是这些网络中人们拥有的资本(包括经济、文化、符号等形式的资本)的数量。

六、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目的性行动(purposive action)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

他认为,社会资本的理论模型包括三个过程:(1)社会资本中的投资;(2)社会资本的涉取和动员;(3)社会资本的回报。

在对社会资本的行动要素的分析中,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工具性行动和表达性行动。

工具性行动是指为寻找和获得不为行动者拥有的额外的有价值资源,而表达性行动指为维持已被行动者拥有的有价值资源,这两种行动构成了行动者的动机。

七、科尔曼关于社会资本功能的论述1、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首先,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人提供各种物质支持;其次,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情感支持;通过社会资本还可以获取就业信息与就业机会;再次,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规范,维护正常的交往活动,提高组织的效能等等。

2、社会资本的消极功能。

容易形成小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整个集团的利益;增加社会交往成本,产生腐败行为等•不过,科尔曼坚信,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始终要大于它的消极功能。

•八、结构洞:罗纳德.博特认为,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联系或联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就象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结构洞的存在为某些个体提供了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优势。

第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社会地位与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及其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不同(一)帕雷托用精英循环理论来说明社会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

帕累托认为,社会的分层结构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社会成员的地位并不是凝固不变的。

稳定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

现代社会是动态的、创新和变革的工业社会,现代资本主义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

社会成员的地位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