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
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
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
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
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社会学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渊源流变
第三节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第二章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节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三节新经济社会学在全球的发展
第四节新经济社会学的意义和研究动向
第三章经济行动
第一节经济行动:经济学的观点及其局限
第二节经济行动的结构
第三节结构与经济行动的诠释
第四节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章交换行为
第一节什么是交换行为
第二节不同学科视野中的交换行为
第三节交换行为的微观制约机制
第四节交换行为的宏观制约机制
第五章消费行为
第一节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行为
第二节个人特征、家庭与消费行为
第三节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第四节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消费行为
第六章经济制度
第一节经济制度: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第二节制度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制度的起源
第四节制度变迁
第五节关系网络与制度分析
第七章企业与产业组织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第二节企业内部关系
第三节产业组织与产业区域
第八章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形成、功能与类型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第四节职业流动
第九章社会资本
第一节社会资本的理论起源、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三节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社会资本的分析范式、功效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社会资本的测量与评估
第十章文化、网络与经济
第一节文化与经济
第二节新经济社会学中的文化分析
第三节信任的经济学意义
第四节网络与新经济社会学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小组报告与课堂参与。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朱国宏、桂勇,2017,《经济社会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熊彼特,1954/1996,《经济分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3、亚当•斯密,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4、斯威德伯格,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5、刘世定,2011,《经济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执笔人:傅春晖教研室主任:
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