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材
第一章 绪论(50分钟)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30分钟)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0分钟)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疾病概论 (60分钟)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20分钟)
第二节 病因学(20分钟)
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条件
3.于江洲.缺氧诱导因子-1[J].生理科学进展,1997,28(4):331-333.
复习思考题
1.四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
2.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酸碱的概念、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2.了解酸碱的概念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35分钟)
一、酸碱的概念
二、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75分钟)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25分钟)
一、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50分钟)
3.黄大显.现代心电医学,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4.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9th edition.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1996,375.
复习思考题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五章缺氧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类型及各型缺氧的特点和机制;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复习思考题
1.水肿的发生机制。
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3.临床补钾的原则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30分钟)、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5分钟)。
(二)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5分钟)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60分钟)
一、正常钾代谢(10分钟)
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二、钾代谢障碍
低钾血症(20分钟)、高钾血症(20分钟)、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0分钟)
联系临床,举例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
3.罗大力、张乃嵩、杨定峰等.关于病因学的研究[M].医学与哲学,1997.
复习思考题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发病学(10分钟)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10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①健康和疾病的概念;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③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难点:①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②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4.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复习思考题
1.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变化。
2.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一)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
(二)人体每日水出入量
(三)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
(四)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
(五)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二、水钠代谢紊乱(80分钟)
(一)脱水:
1.高渗性脱水(30分钟);2.低渗性脱水(30分钟);3.等渗性脱水(10分钟)
(二)水中毒(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
2.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3.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正常水、钠代谢: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人体每日水出入量,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水钠代谢紊乱:脱水,水中毒。
1.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
2.三型脱水的区别
3.水中毒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西医临床
授课学时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传统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水肿:水肿的发病机制、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一、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二、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AG。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①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②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难点: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举例、提问、巩固。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难点:①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②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列表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复习相关课程知识,讲解氧离曲线右移的机制。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熟悉常用血氧指标、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第五章 缺氧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20分钟)
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50分钟)
一、乏氧性缺氧(20分钟)二、血液性缺氧(1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三、代谢性碱中毒(3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四、呼吸性碱中毒(1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10分钟)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①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分类。②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
2.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类型和病变特点、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
复习提问(5分钟)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00分钟)
一、代谢性酸中毒:(30分钟)
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
二、呼吸性酸中毒:(30分钟)
难点:①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②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
联系临床,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对比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江正辉.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3.陈南明、张祖贻.临床血气酸碱研究新进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①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对心肌的影响。
难点:①水肿的发生机制。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复习相关课程知识、举例、提问、强化。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