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女作家作品赏析
爱米莉·勃朗特
罗切斯特 圣·约翰 劳渥德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呼啸山庄→辛德雷→哈里顿 凯瑟琳→凯蒂 画眉山庄→林顿 伊莎贝拉 希茨克利夫→小林顿
乔 治 · 爱 略 特
乔治·爱略特:写实的理想主义
• 生平简介 • 主要作品: 早期:《教区生活场景》(《牧师情史》 1858)、《亚当·贝德》(185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织工 马南》(1861) 晚期:《米德尔马契》(1872) • 风格特色
德莱布尔的实验性小说
• 《夏日的鸟笼》(1962)《金色耶城》(1967) • 《瀑布》(1969) •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 • 双关语的使用:do make have She was his, but by having her he had made himself hers .… for her, for himself, he had done it. • 词语的多义性和模糊性:lie I lie to you because I lie with you
19世纪女作家 世纪女作家 对女性的自我界定
• 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我不是天 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 我就是我自己” 使,我就是我自己” • 男子优越论神话的破产:自尊、优 男子优越论神话的破产:自尊、 秀、富有才智的女性形象 • 矛盾的女性观:坚持婚姻生活中女 矛盾的女性观: 性的传统角色
弗 吉 尼 亚 · 伍 尔 夫
娜塔莉·萨罗特(1900-1999)
• • • • • • • 1939《向性》 1948《无名氏的肖像》 1953《马尔特罗》 1956新小说宣言《怀疑的时代》 1959《天象仪》 60-70年代《金果》《生死之间》等 特色:反小说、潜对话、短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 研究对象:女性形象、女性创作、女性 阅读 • 现实背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 思想来源: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 的屋子》、西蒙·波伏娃(1908-1986) 《第二性》
颜色的应用及其象征性
• 红、黑、白、绿、橙黄分别发出情欲、恐怖 和死亡的光束。 • ……一只野兽,就那么一只,在寂静的黑夜 嚎叫……在漆黑的夜里,狼的眼睛发出橙黄、 血红的光芒,……走夜路的人只要在黑色的 灌木丛上发现这种象服饰金属贴片似的、可 怕的绿色闪光时…… • ……夜色中,你看不见这些杀手……象梦魇 中灰色的人群。 • 只要看一眼他那双发出磷光的眼睛,你就知 道你遇上了狼人。
英国经典女性文学
• 18世纪末“哥特小说”女作家
一、瑞德克利夫(1764-1832),《奥多 (1764-1832) 芙的神秘》 二、玛丽·雪莱(1897-1851),《弗兰 肯斯坦》
简·奥斯丁(1775-1817)
简·奥斯丁的乡间喜剧
一、生平情况 二、作品介绍 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 导》 • 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 三、风格与成就 • • • •
安德雷亚·德沃金在《妇女恨》
:
• 教诲简单明了,我辈领会深刻——男人和女人是 绝对的对立体。英勇的王子决不能同灰姑娘、白 雪公主或睡美人等女人厮混在一起。这样的女子 不可能有王子那样的作为,更谈不上能比他干得 出色……他站着,她躺着。他醒着,她睡着。他 主动,她被动。如果一旦发觉她站着或醒着或主 动,那么,她就是个邪恶的女人,就必须消灭。 对女人有两个界定。一类是好女人。这类好女人 就是受害者。另一类是坏女人。这类坏女人必须 消灭。好女人必须被占有。坏女人必须杀掉。好 女人也罢,坏女人也罢,都得不到尊重。
伊丽莎白、达西 丽迪亚、韦翰 夏洛蒂、柯林斯 吉英、彬格莱 曼丽
勃朗特姐妹: 苦难与激情的自我写照
一、生平与创作 夏洛蒂:《教师》《简·爱》《谢利》 《 爱 《维莱特》《爱玛》 艾米莉:《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安妮:《艾格尼丝·格雷》《女房客》 二、风格与成就
夏洛蒂·勃朗特
法国派女性主义批评
• 朱莉亚·克莉丝蒂娃:“符号学”解构父 权制二元对立 • 埃莱娜·西苏:描写身体、身体写作 • 露丝·伊瑞格瑞:女性谱系、女人腔
其他女性主义批评
•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巴巴拉·史密斯 •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
三、20世纪的女性文学
•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 贝蒂·傅瑞丹《女性的奥秘》、凯特·米勒 特《性政治》 • 多萝西·理查逊《人生历程》、弗吉尼 亚·伍尔夫、梅·辛克莱尔《三姐妹》 • 格特鲁德·斯泰因《三个女人》、娜塔 丽·萨洛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安吉 拉·卡特、克丽斯塔·沃尔夫《卡珊德拉》 •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艾丽斯·沃克 《紫色》
二、19世纪:女性文学的黄金时代
• 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 • 艾米莉·狄金森、伊丽莎白·白朗宁《奥罗 拉·莉》 • 路易莎 梅·艾可特《小妇人》 路易莎·梅 艾可特 小妇人》 艾可特《 • 多萝西·华兹华斯、玛丽 雪莱《弗兰肯斯 玛丽·雪莱《 玛丽 雪莱 坦》 • 乔治·桑、斯达尔夫人《论文学》 •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 凯特·肖班《觉醒》、夏洛蒂·吉尔曼《黄 色壁纸》
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
• 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 凯特·米勒特《性政治》 •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卡普兰《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莫尔斯《文 学妇女》、吉尔伯特和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 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像》和肖瓦尔特《她们自 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 《女性之病:妇女、疯狂与英国文化,1830-1980》 • 80年代中期以后 肖瓦尔特《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 化》
欧美女性作家作品赏析
总学时:32课时
萨福(公元前612?-?)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
• 一、西方女性文学的滥觞 • 1、中世纪:朱丽安(1342-1416)、玛格丽·坎 朴(1373-1438)、朱丽安娜·伯纳斯(1388-?) • 2、文艺复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玛 丽·西德尼·赫伯特、伊丽莎白·惠特尼、米丽 亚·兰叶(1569-1545)、伊丽莎白斯 卡丽 伊丽莎白斯·卡丽 伊丽莎白斯 ),《玛瑞姆的悲剧》、克里斯 (1585-1639),《玛瑞姆的悲剧》、克里斯 ),《玛瑞姆的悲剧》、 皮桑,《女士城》 蒂·德·皮桑,《女士城》 德 皮桑,《女士城
……姑娘披上厚厚的、鲜血色的斗篷,戴着头 巾……她象朵含苞待放的花,是个小美人…… 她身上……寒冷的空气把她呼出的气凝成一缕 缕青烟。 “你要什么?”她问。“我要一个吻。” 她低下她的眼,脸红了。…… 这些食肉的野兽,你只虚看一眼它们的眼睛, 就能认出它们。……象是伤口流出的血,怪吓 人的。 ……他那双又大又圆的眼睛象是从体内发出的 光,象旧时海战中燃烧剂点燃的火,象炼狱中 的烈火。
美国女性作家
• 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 《汤姆叔叔的小屋》 • 伊迪斯·华顿(1862-1937) 《快乐之家》《伊坦·弗洛美》《天真 的时代》 • 格特鲁德·斯泰因、赛珍珠等女作家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8)
玛格丽特·米切尔和《飘》
• 生平简介 • 人物:郝思嘉、卫希 礼、白瑞德、韩媚兰 • 卫希礼的感情世界 • 结局:一切 Gone with the wind ?国女 作家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 生平传略与创作思想 • 论文、随笔和书评 • 主要作品 《达罗卫夫人》和早期作品 成熟时期:《到灯塔去》 《浪》和后期作品
狼·童话·男人和女人
——评安杰拉·卡特的《与狼作伴》 • 安杰拉·卡特简介 • 《影舞》《英雄与歹徒》《新夏娃的激 情》 • 改编古老的童话为成人故事,如《蓝胡 子》《睡美人》《小红斗篷》 • 夏尔·佩罗《小红斗篷》→《与狼作伴》
法国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介绍
乔治·桑 乔治 桑(1804-1876) )
• 妇女问题小说《安蒂 亚娜》《瓦朗蒂娜》 • 社会问题小说《安吉 堡的磨工》《康素爱 萝》 • 田园小说《魔沼》 《笛师》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
《挡住太平洋的堤坝》 (1944)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塔吉尼娅的 小马》(1953) 中篇《街心花园》《如歌 的中板》 《情人》(1984) 特色:自传性、情爱描写、 时序颠倒、多角度描写 等新技巧娜塔莉·萨罗特 (1900-1999)
暴风雪过去了,山上山下留下茫茫一片 白,……万籁俱寂。寂静吞没了山野。 那凄厉、拖曳的狼嚎……即使是房门紧 栓,……象森林般无尽头,如冬夜般漫 长。 室内的落地大座钟滴滴答答地送走她所 余不多的时光,打响报时的钟声。 这是一个白夜——白色的月,白色的 雪。……象100支烛光。
多丽丝·莱辛(1919-)
3、17-18世纪
• 阿芙拉·贝恩(1640-1689),《奥鲁诺 可》、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为女权 辩护》 • 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克莱芙 王妃》 • 德拉瑞维尔·曼蕾(1663-1724)《瑞维拉 历险记》、伊莱莎·海伍德(1669-1756) 《多余的爱情》、范妮·伯尔内(17521840)《伊夫莱娜》、安·瑞德克科夫 安 瑞德克科夫 奥多芙的神秘》 《奥多芙的神秘》
• 《青草在歌唱》(1950)《金色笔记本》(1962) • 《这是老酋长的土地》(1951)、《五篇》 (1953)、《爱的习惯》(1957)、《回乡》 (1957)、《暴力的儿女们》 (1952-1969) • 《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1979-1982): 《什卡斯塔》、《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天狼星实验》、《八号行星代表之构成》) • 《简·萨默斯的日记》(1984)、《好恐怖分子》 (1985)和《第五个孩子》(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