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范围 (1)2工程概况 (1)2.1线路概况 (1)2.2主要技术标准 (3)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3)3.1自然特征 (3)3.2交通运输情况 (3)4施工进度计划 (3)5临时设施布置 (4)5.1施工用水 (4)5.2施工用电 (4)5.3施工便道 (4)5.4砼拌合站 (4)6施工工艺流程 (5)6.1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 (5)6.2盖板涵施工工艺流程 (5)7施工方案 (6)7.1总体施工方案 (6)7.2框架涵施工方法 (6)7.2.1基础施工 (6)7.2.2涵身施工 (7)7.2.3涵洞沉降缝 (10)7.2.4涵洞防水层 (10)725翼墙施工 (11)726出入口铺砌 (11)7.3盖板涵施工方法 (11)7.3.1基础施工 (11)732涵身施工 (12)733盖板施工 (14)734涵洞沉降缝 (15)7.3.5涵洞防水层 (15)7.3.6翼墙施工 (15)7.3.7出入口铺砌 (16)8涵洞进口集水井施工 (16)8.1集水井施工流程 (16)8.1.1测量放线 (16)8.1.2基坑开挖 (17)8.1.3垫层铺筑 (17)8.1.4钢筋加工 (17)8.1.5模板安装 (17)8.1.6混凝土浇筑 (18)9涵洞与路基过渡段施工 (18)10劳力组织 (19)11物资供应情况 (20)12机械设备配置 (20)13雨季施工安排 (20)14质量保证措施 (21)14.1质量控制组织机构 (21)14.2管理措施 (21)14.3技术措施 (22)15安全保证措施 (23)16文明施工措施 (24)涵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1.1编制依据(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3)《高速铁路桥涵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J946-2009)(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6)《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7)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NLZQ呱标实施性施组及现场调查的相关资料。
(8)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涵洞设计图。
(9)涵洞设计通用图1.2编制范围本施工组织设计适用于南龙铁路-8标项目部三分部承建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工程DK242+199- DK247+248.863管段内涵洞工程,包括涵洞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及涵身、涵帽、出入口翼墙及盖板施工等。
2工程概况2.1线路概况本管段起讫里程:正线为DK240+092- DK247+248.863,全长约7.775km (含胡一村线路所和龙岩站改扩建),赣龙至南龙疏解线长4.178 km。
设置框架涵、盖板涵共计15座。
详见下表。
使用材料有:1 .墙身、涵帽、盖板:C30C4O砼、钢筋HPB3O0HRB4OO2 .基础、帽石:C30、C35砼、钢筋HPB300 HRB4003.洞口八字墙基础、八字墙身:C30砼。
4.边坡、锥体、检查台阶、排水槽两侧铺砌:M10水泥砂浆砌片石及沟缝。
2.2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I级(2)正线数目:双线(3)设计行车速度:正线200km/h;疏解线80km/h(3)最小曲线半径:一般3500m困难2800m(4)限制坡度:13%。
(5)牵引种类:电力(6)机车类型:动车组、SS9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3.1自然特征本管段所在区域丘陵地下水属基岩裂隙水,地表水不发育;谷地地表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发育。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地下水无腐蚀性。
地表水质有二氧化碳侵蚀,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皿,无氧盐侵蚀。
管段所在区域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
3.2交通运输情况本分部管段位于龙岩市城乡结合地区,途经X603县道和319国道,交通较为便利。
4施工进度计划2014年9月1日开工,2015年8月30日竣工,工期12个月。
(详见:施工进度横道图)分项工程施工进度安排:5临时设施布置临时设施主要内容:汽车便道、施工用电、生产及生活用水、拌和站等。
5.1施工用水根据招标文件和现场考察,可引用本工区施工范围内河水、山泉水或地下水。
也可以用水车从附近河滩拉到现场使用。
5.2施工用电现场无供电来源时,即涵洞施工现场配置一台60KW柴油发电机供钢筋加工和振捣棒使用。
5.3施工便道结合招标文件的内容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在主线矮陂隧道进口处引致红线内便道,改造此便道延伸至每个涵洞以便施工使用,便道宽5m采用碎石路面。
5.4砼拌合站为了控制砼质量,涵洞砼全部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和,砼罐车运至涵洞施工现场。
6施工工艺流程6.1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图:框架涵施工工艺流程6.2盖板涵施工工艺流程盖板涵施工工艺流程图:盖板涵施工工艺流程7施工方案7.1总体施工方案涵洞砼采用集中拌合,砼罐车运输,臂架泵车入模。
钢筋在钢筋加工场加工成半成品后运至现场绑扎成型。
涵洞基础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涵身均采用大块钢模板。
盖板采用预制方式施工。
7.2框架涵施工方法721基础施工(1)施工准备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和高程,按地质、水文资料环保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并报请监理复测无误后方可确定开挖范围、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弃土位置和防、排水等措施。
(2)基坑开挖及基底换填基坑开挖采用挖掘机按照规范要求放坡开挖,人工配合平整坑底及修坡。
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核实坑底地质与设计是否相符,采用级配碎石回填至原始地面,分层夯填,分层厚度不能大于30cm 采用重型压路机压实,压路机无法压实的采用小型机具夯实,换填后要压实密实,地基承载力达到150kpa以上的要求后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基坑,验收通过后迅速进行基础混凝土施工。
(3)底板砼施工底板混凝土施工前重新恢复涵洞中心及轴线位置,按照最靠近涵洞中心轴线的沉降缝进行基础模板安装,沉降缝材料采用沥青木板。
涵身较长的涵洞不能一次性完成基础施工的,采用跳槽浇注。
砼从拌和站生产,砼罐车运输,溜槽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养护采用塑料薄膜包裹洒水养护。
722涵身施工(1)涵身模板施工测量放样定出涵身位置,根据放样结果安装模板。
要求模板表面平整,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稳定性,且拆装方便,接缝处错台小于1mn且不漏浆。
墙身内外模均采用大块整体钢模。
对拉加斜撑进行加固。
固定采用© 16拉杆内外对拉,并以圆木或钢管辅助支顶。
模板安装好后,检查轴线、高程符合设计要求后加固,保证模板在灌筑混凝土受力后不变形、不移位。
模板内干净无杂物,拼装平整严密。
模板表面在使用前应清理干净,刷脱模剂。
模板接缝用双面密封胶条(垫)、橡胶垫,胶合模板拼缝用双面密封胶条密封, 确保接缝平整。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2)涵身钢筋工程①钢筋加工钢筋调直后再进行加工弯制;钢筋表面的油渍、漆污、水泥浆和用锤敲击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均须清除干净;钢筋须平直,无局部折曲;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不能留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钢筋的弯制和末端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②钢筋接头钢筋接头采用焊接,接头搭接长度不少于35d,施焊人员必须经培训并持有上岗证。
钢筋应试焊合格后,方可正式施工,外观检查不合格的焊头,必须重焊。
焊接用的焊条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焊接地线要与钢筋接触良好,不得因接触不良而烧伤主筋。
外观检查可用小锤敲击接头,钢筋发出与基本钢材同样的清脆声为止。
钢筋接头须设置在钢筋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分散布置。
③钢筋安装安装钢筋时,钢筋的位置和砼保护层的厚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在钢筋和模板之间用水泥砂浆垫块支垫,保证 4.5cm砼保护层厚度。
垫块必须互相错开,分散布置,不得横贯保护层的全部截面。
绑扎好并经过验收后的钢筋骨架,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不得有变形或松脱现象。
安装骨架时,要保证其在模板中的正确位置,不得倾斜、扭曲,也不得变更保护层的规定厚度。
(3)混凝土工程的施工①混凝土原材料在砼工程施工前,对砼的原材料取样做试验,包括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水和外加剂等,试验合格后方可采用进行砼的施工。
②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混凝土前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对模板的高程、位置及截面尺寸,施工的预留拱度;模板、支架、支撑、支柱等结构的可靠程度;拆卸支架器具的设备状态;钢筋骨架的安装位置;脱模剂涂刷情况等进行检查,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并记录。
浇筑砼前将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清除干净;堵塞模板上的缝隙和孔洞,不得漏浆。
砼采用砼泵车入模。
浇筑砼要分层进行,分层厚度最高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能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砼内的深度为5〜10cm。
振捣时,不得碰撞模板、钢筋和预埋部件。
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为20〜30s,以砼不再沉落,基本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准。
③混凝土养护砼浇筑后,12h内即要覆盖和洒水,直到规定的养护时间。
操作时,不得使砼收到污染和损伤。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C时,要采取保温养护措施,并不得对砼洒水养护。
砼的洒水养护时间为14天,且要砼的表面保持湿润状态。
当新浇筑砼的强度未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其表面行人或架设上层结构用的支撑和模板等设施。
④混凝土拆模混凝土拆模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侧模应在砼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
拆模时,不得影响砼的养护工作。
拆模后的砼结构要在砼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
723涵洞沉降缝涵身沉降缝在浇筑墙身砼时设置,采用沥青木板作为挡头板,安装保证顺直、牢靠。
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将挡头板拆除,涵洞沉降缝端面要竖直、平整,涵身与基础上下不得交错。
沉降缝填缝前,缝内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填缝料要具有弹性和不透水性,并填塞密实。
洞身涵节间沉降缝处设橡胶止水带,出入口涵节与八字墙间、既有涵与新建涵洞之间采用膨胀型橡胶止水带(塞入式橡胶止水带)。
沉降缝外侧涂刷聚氨酯防水材料并粘贴防水卷材,内侧待涵洞施工完成后再嵌填聚氨酯密封膏。
7.2.4涵洞防水层涵顶部设置卷材防水层和保护层,边墙外侧设聚氨酯防水涂料,防水卷材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
涂刷防水涂料时基层应干燥,从涵顶向另一端涂刷,涂刷宽度与防水卷材宽度相对应,涂刷均匀,厚度不小于1.5mm,一边涂刷一边铺贴防水卷材。
防水层铺设完毕后进行保护层施工,保护层采用C40细石纤维混凝土。
将搅拌均匀的纤维混凝土均匀的摊铺在涵洞防水层上,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待混凝土接近初凝时方可进行抹面并及时覆洒水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