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金融风险管理作业

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金融风险管理作业

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
一、汇率风险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汇率风险的研究始于Michael Adler,Bernard Dumas(1983),他们将汇率风险定义为:“营业收入或资产负债的真实国内币值相对于汇率的非预期变化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性”。

Michel Crouhy, Dan Galai,Robert Mark(2001)认为外汇风险源于外汇风险敞口,主要是汇率变动和国际间利率波动的不同步造成的。

国内学者陈彪如(1999)指出汇率风险是外币的营业收入或外币的资产负债因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表现出的敏感性。

田玲(2004)也表述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因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而难以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邓志新(2006)认为汇率风险是银行因汇率的变动所可能带来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损失的风险,并指出汇率波动的地区、时间差和银行表内外业务币种以及期限结构不匹配是产生汇率风险的原因。

陈洁(2006)认为汇率风险是指外汇汇率波动通过贸易渠道和金融资本渠道给从事国际贸易者和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其汇率风险的危害较一般企业更具有破坏性。

这里说的汇率风险不仅仅是指单个银行的汇率风险,也包括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汇率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定义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含义:宏观的汇率风险是汇率的非预期变化通过中间变量的传导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可能性;微观的汇率风险则是指汇率的非预期变化通过外汇风险敞口使银行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或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本币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二、汇率风险产生原因研究
一般认为,汇率风险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与期限错配(Michael Crdouhy,Dan Galai,Robert Mark,2001)。

当汇率变动与预期趋势相反时,且存在风险敞口或不完全套期敞口(Robert Mark,Michel Crouhy,Dan Galai,2005)时,银行就会面临汇率风险。

按照汇率风险的成因来源,Shapiro(2006)将汇率风险细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营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银行在约定以外币计价成交的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结算时的汇率与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不同而产生收益或亏损的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把外市余额折算为人民币时,因汇率波动而引起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发生变动的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非预期变动引起商业银行未来一定期间内现金流量或收益变化的可能性。

我国学者的观点基本与国外学者一致,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风险的来源做出了经验性研究。

温彬(2005)经分析认为影响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因素有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期限结构不匹配
等。

有学者(蔡艳菲,2006;黄华莉,2002)从业务经营的角度指出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的资本金、资产负债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

汇率波动导致商业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是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许贤丽(2013)认为,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取决于外汇资产负债敞口头寸的大小和币种是否匹配。

谢非(2010)从汇率制度、汇率波动和外汇敞口三个方面归纳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

他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敞口的存在是导致汇率风险的充分条件。

三、汇率风险的影响研究
已有系列的学术研究针对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暴露情况进行了实证考察。

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分为直接度量法和间接度量法。

直接度量法是指直接衡量汇率波动对银行的外汇资产价值带来的影响。

间接度量法是基于汇率波动通过宏观经济变量作用于银行净值的原理衡量汇率波动与银行价值变动的关系。

其中,直接度量法包括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内部模型法和VaR等方法。

间接度量法又分为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资本市场法假定银行的价值可以由它的股票收益率反映,而现金流量法假定银行的价值体现在银行的账面财务数据上。

在汇率波动是否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问题上,前人学者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一部分学者使用资本市场法分析认为银行股票收益率受汇率波动的影响(Chamberlain et al,1997;Choi et al,1992;Elyasiani&Mansur,2005;Atindehou&Gueyie,2001)。

Choi采用1975-1987年间的月度数据,估计市场组合收益率、利息率和外汇波动率对美国48家最大商业银行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20%的商业银行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暴露,汇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对跨国银行价值的影响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些学者认为银行股票收益率不受汇率波动影响(Chamberlain et al,1997)。

另有学者指出汇率波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Ware and Winter,1988;Sercu and Uppal,1995;Bartram,2004;Muller and Verschoor,2006;Priestley and Odegaard,2007 )。

Martin和Mauer(2003)首次运用现金流量法考察5种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对银行的风险暴露情况。

国内也有相关文献对汇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上的研究。

温彬(2005)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外汇资金、资本充足率管理、国际结算等各项具体业务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并表明人民币升值后的汇率风险是存在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管理和驾驭汇率风险的能力。

潘鹏宇(2006)也从业务经营的角度指出,汇率波动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海外并购业务以及国际业务等产生影响。

李小娟(2006)讨论了汇率浮动弹性扩大以及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会计风
险、交易风险和信用风险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参考借鉴其他国际银行防范汇率风险的经验,提出了汇率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与方法。

在实证方面,陈晓莉(2006)构建的理论模型中指出,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汇率波动影响银行资产价值的主要途径。

在其2010年的文章进一步运用基于GMM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汇率变动对银行存贷款、净资产的影响,并指出在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汇率波动将影响银行资产净值。

李晓鸣、高洪亮和吕洪伟(2008)采用资本市场法分析了我国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暴露,发现在新汇率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暴露。

周好文,刘飞(2009)运用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的实证方法,得出现金流量法比资本市场法更具敏感性,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存在显著的汇率风险。

李雪莲、刘梅和李健(2010)考察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结果发现70%以上的上市银行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暴露。

黄伟男(2013)基于GARCH-VAR模型对美元外汇的波动性进行分析和预测,实证结果表明汇率波动的标准差对汇率风险值有很大的影响,汇率变动直接影响银行的外汇管理业务。

四、汇率风险的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一方面要从外部监管的角度,完善银行业的监管法律规范,培育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另一方面要从银行内部监管的角度,增强商业银行识别、计量和监控汇率风险的能力,提高外汇衍生品定价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汇率风险防范的观点大致保持一致,一般认为有两种方法,即针对汇率风险敞口的表内调节方法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表外对冲方法。

表内调节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负债的时间、币种、利率、结构进行匹配,表外对冲法主要是对结构性的外汇头寸通过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国内学者从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运作机制和改进汇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在完善内部运作机制方面,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提升汇率风险管理技术、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和优化与汇率风险相关的业务流程;在改进外部环境方面,主要探讨如何建立汇率风险规避机制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深化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在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和管理策略等方面的观点大部分类似,其研究特点和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从汇率风险暴露的情况看,国内
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性。

这可能归结于风险度量方法、样本指标、样本数据的选择存在差异。

同时,银行业绩除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之外,其他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如银行存贷利差、通货膨胀率、宏观经济增长率等,控制变量的多少对计量结果有明显影响,应该考虑尽可能多的影响因素,如果漏掉重要的影响因素,容易导致有偏的估计结果,甚至会掩盖汇率风险与银行价值之间的真实关系。

从汇率风险的成因看,以往文献根据汇率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即分析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营风险如何影响银行价值。

可见,分析汇率风险产生机制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并且停留在对单个银行的汇率风险分析上。

从管理策略看,以往文献多从微观角度进行考虑,从增强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控机制和提升管理技术等方面应对汇率风险。

较少从整个银行系统乃至宏观经济层面分析,即对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微观防范机制研究比较充分,而对宏观角度的防范机制缺少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