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婚俗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16:13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
婚姻习俗的最基本格调,既不同于人生之时的躁动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际的沉郁和苍凉,因而呈现出一种游艺性质十分明显的热辣风格。
洛带镇客家人的婚姻习俗在具备这一基本风格的同时,还掺杂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仪礼法则,显得更为热闹和繁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些旧的礼俗,过于繁琐的细节已经在慢慢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为文明和实用的新风尚。
但是,他们传统婚俗的独特和新奇却是有目共睹的。
合八字。
客家一旦有媒人上门提亲,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
按照客家传统的婚姻观:合,则令后子孙康健,恩爱同心白头借老;不合,则家境不宁,妻离子散,家庭解体,因而它是婚姻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八字又分“草八字”和“红八字”。
草八字,是指媒人最初向女家讨取的八字帖,由于多书于草纸上,故称“草八字’。
另外还有一种用嘴说的,称作“口八字”。
两者都不属于正规的八字帖。
“红八字”则不然,它是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写在很正规的红纸封套内,表示两家正式定亲。
客家合八字,是请专门的“八字先生”进行查看和确定的。
解放以前,客家另有一种合八字的土办法,即不通过“八字先生”的查看,而直接由男家把双方的八字装入碗中,放于水缸之内,缸口用盖封严,经一日夜,再揭开看视。
如果二碗相偎相倚有并蒂之势,那么说明这对新人的八字相合;反之,则不然。
男家讨取女方的八字帖后,通常要和自己的八字帖一起,双双压于家中神龛的香炉下,让家中的天地神灵和历代先祖再作考察。
若八字合不来,家中便会出现某种不祥的预兆。
当然,以上这些都属旧的封建礼俗,早已为现代客家人所摒弃。
另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陈旧观念,也不再作为洛带客家人择偶的重要标准。
洛带镇客家人结亲,一般被安排在冬腊二月。
这时正值农闲,人们刚刚从忙碌的收获季节里安闲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婚事。
客家结亲历来都是伴随着丰收之后的喜悦,因而呈现出一种无比欢快和闲适的热闹气氛。
过礼。
过礼是在结亲的当天上午(或前一日)进行,也就是由男女双方互相交换结婚礼物。
首先由男方选年轻健壮的男子数名,作为前往女家的送礼之人。
这些人装扮洁净,相貌英俊。
礼物多为用红墨水点染过的花生、鸡蛋、核桃,以及一个完整的猪头和数十把挂面。
关干猪头,客家人有专门的顺口溜述说它的好处:“猪头扁尖,换你屋里的大毛辫。
”女方回礼实际是娘家的陪奁和嫁妆,这些回礼勿需自送,就由男方的送礼之人顺便带回。
由于“过礼”通常是用箩装肩挑,因此到了冬腊月,客家聚居地的乡村田野便呈现一种花花绿绿的过礼奇观,一拨刚去,一拨又来,引得过往行人和田中农夫翘首观盼。
杀喜猪。
客家结亲时的杀猪和年节杀猪不同,年节杀猪一般在院外空旷处,而结亲时的杀猪则在堂屋中。
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别结亲后的吉凶。
哭嫁。
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一场。
谓之“哭嫁”。
哭前于水桶中点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禀告女儿即将出嫁的消息。
女儿跪红毡或蒲团上,哭述亲爹亲娘、哥嫂弟兄以往的好处,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涯感到惶悚和惊恐。
父母双双坐高凳上,也随之泪眼婆娑。
客家哭嫁的歌词哀婉凄绝,自成体系,表达出旧时代女子婚姻不能自主的悲伤心情。
客家哭嫁还喻示着女子的贞洁,因此哭得越是长久和动容,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好感。
上头开脸。
新娘于出嫁这日清晨需早起,穿好嫁裳坐在妆台前,背上背一面镜子、一本日历,脚下踏着一面竹筛。
懂得“皇历”的妇女于新妇背上耐心翻看日历,待择得上头吉辰,再由另一名女客操梳。
梳只梳三下,然后用丝线搓绞新妇脸上颈下的汗毛。
此时忌毛脸姑娘、孕妇、寡妇在旁窥看。
迎亲送亲。
客家迎亲由媒人率新郎及十二名童男,一起前往女家。
去时,媒人手提一只红毛线拴缚了提梁的烘笼,预备为新娘暖轿时使用,因为过去的客家新娘出嫁,无论贫富,都是坐轿前往。
烘笼的另一个用处,据说是为了新娘解手方便。
倘若遇到几十里、上百里的路程,有个烘笼在轿中,也可免新娘内急之苦。
娘家送亲,需选四至六对童男女(哥嫂除外)随同新娘和媒人一起,前往男家。
拦媒、谢媒。
媒人率新郎等来到女家迎亲时,女家需用长凳拦住大门,其余通道也派人把守,俗称“拦媒”。
拦媒反映了旧时妇女对待媒人的客观态度。
谢媒则不同,当媒人把新娘迎回男家时,并不急于进入男家院落,而是于大门外高傲立住,等待新郎及其父母前去谢媒(客家也称“谢红”)。
媒人此时信口诌说四言八句,到一段落,男家需马上递以“红包”。
不满其欲,则不肯进屋。
旧时花轿抵达男家,还要行“回车马仪”。
俗传新妇出嫁,本家死去的祖宗也要前来送亲,故此时需将其遣回。
通常主持回车马仪的都是客家厨师,因厨师对当地的红白习俗大多了如指掌。
先在托盘上盛一碗米,点燃九品大蜡,然后厨师一面念回车马词,一面抓盘中米各处撒打。
鞭炮过后,厨师操刀,割破一只雄鸡的喉咙,速以血环洒花轿四周,一直洒到新房门前;并捋一片鸡毛,沾血贴于新妇门楣上。
轿夫一直将轿抬入男家天井,一头在堂屋台基上,一头在下面天井里,形成一种不均衡的斜势。
男家这时需上前谢轿夫。
当轿夫将轿落于堂屋平坦处时,需念:“轿子落地,买田置地;轿子放平,儿女成群。
”新妇下轿,烘笼交与一活泼可爱的男孩提住。
一人急急趋上,端米筛于新妇头上猛筛。
筛内置柏树枝,桠上拴小铜钱。
又一人接过小孩手中烘笼,奔人厨房,添火加炭,提出后置堂屋地下,用一大箩筐翻转扣住。
娘亲牵引新娘坐箩上,号日:“烘胎”。
烘胎之时,有妇女在旁念诵歌谣:“今年坐箩箩,明年做阿婆......盼其早生早养,及早完成承嗣香烟的任务。
拜毕高堂,新郎引新娘缓缓进入洞房。
新郎穿着鞋跳上床去,将席子四角—一踩踏,踩后新娘方能落坐席上。
这种踩席习俗,据说可以免除新妇今后外遇的可能性。
烘笼这时也提入洞房,置于床前,谓之“暖房”。
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挨桌敬散烟酒糖,务必成双。
受敬者需即兴说唱祝贺词。
送亲而来的娘家人单坐一桌,位置在堂屋正厅,且桌上的菜要比其他桌子多出三样,这三样还不能是“重皮子”(不与其他菜重复)。
既然男女两家已结为秦晋,男家在道义上理当对娘家的人格外优待。
闹房。
客家闹房仪式实际上是安装床榻的戏谑仪式,并通常由木匠主持,一面安装和架接着床板、床框,一面和围观的人一道共同取闹。
这时闹房的人大多为男子,个个出口成章,言语粗放。
木匠不时穿插具有固定格式的“斗床歌”,以此作为仪式的引导。
男子闹过,则由妇女、老人和孩子前去闹房。
客家有经验的闹房者,往往能够触景生情,随手拿起一物,即能编成合输压韵的顺口溜。
这种顺口溜,实际也就是中国古老的“撒帐词”,一词既出,新人必须向诌说者散发喜糖喜钱。
新娘于结亲后的次日清晨,需向公公婆婆敬奉洗脸水。
尤其是第三日清早,需焚香膜拜男家的灶神。
祈盼灶神赐福自己,烧火熊旺,煮出的饭菜可口香甜。
回门过后,男家还要举行“会亲”仪式,遍邀女家亲友前来赴席,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
自此以后,一对新人的人生历程就算正式开始。
文章内容:2003年第2期.2,2003窖家研究辖刊客家婚俗渊源考杨豪客家人婚姻礼俗,是循依我国周秦汉唐以来婚礼传统"五礼"嘉礼施行的.其嘉礼中所称之礼,凭《礼记?昏义》载志,是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五个环节,中间如还加上迎娶即迎亲,便为六项,即"六礼".其中:纳采,是指男家请谋人去女家"敲鼓边"谈论相婚之事;去时会携一只雁前往,即《礼仪?士昏礼》中之:"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礼俗,其用雁所因,皆因雁能天南地北顺乎阴阳往来;一旦失去了配偶,又能终生不再成双.故此可为婚者预兆阴阳和合,导人忠贞;问名,是指问明女子出生年月日,俾便占男方生辰八字阴阳是否能够相合成婚;纳吉,是指生辰八字男女双方相合,婚事议定,可以送定金,即进入了今人近似订婚阶段;纳征,是谓纳币,亦即送聘礼;请期,是《礼仪?士昏礼》有载的:"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即择定迎娶新娘吉日告知女家.迎亲,便为男家新郎或架喜车,或骑马,或坐船,及或是乘坐花轿,到女家去迎娶新娘归家了.这一种婚姻过程,《礼仪?坊记》载:"男女无媒不交".都是由媒即"媒妁之言"起说合关键作用.而媒的作用效应:《说文》释"媒":"谋合二姓者也".而"妁",《说文》又说:"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即为两个不同宗姓男女说合,中间也包括双方人品推介与聘金,嫁娶之类的说项,等等.而那时间的媒,循"明媒正娶",社会舆论均给予合法的肯定;而作为结婚双方,亦同样充分信任,特别是女方,其信任程度已莫过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到狐狸满山走",也都毫无怨言程度.这,也便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男女婚姻一种写照.其间所行婚姻,凡属是同一个宗姓的人,不论是男或女,概不能通婚,即中间都秉承着《礼记?昏义》云的:"取妻不娶同姓.以厚别也"的教导行事.于中原华夏,汉民族的婚姻中:"殷以上婚不隔同姓,周制则不娶宗族"(唐?杜佑《通典》).也早在周代,即行了此俗.对婚姻中有行的婚姻礼俗,中凭笔者12岁时胞姐出嫁时亲历和经历记述如下:新娘嫁前居房都得彻夜燃点油灯三晚,即称"点长明灯",租来待坐花轿,同样也得点灯,称"亮轿";新娘这时需向家堂,灶司,祖先,双亲等逐一行"辞家礼";待将上轿出嫁时,又得向父母,哥嫂,姐妹行"哭嫁礼",哭时并得互诉不忍离别之情,因而,往往都是非新娘一人在哭,而属姐妹,哥嫂,父母,亲友的,也参予哭泣.哭时,又尤有低声哭与放声嚎哭,蔚为痛绝;婚嫁时,且都选择黄昏时间进行;因婚姻是属一桩喜事,故婚期又得尚红色;即新娘所穿衣裳需红色,所用花轿,彩礼,请帖,及一切用具,也得挂红,贴红与缠红,就是抬轿的轿夫与送嫁的乐人,这时亦得穿上红色背褂和或腰絷红带;待出嫁时,且还鼓乐"八音"引路,媒人在前,新娘居后,再后,则为护送舅爷了,浩浩荡荡,很为热闹;待抵新郎家门时,又有谓栏门,饮交杯酒,揭盖头,拜堂,闹洞房等一系列繁杂的婚姻礼俗;一53—三朝后,依旧还有"三朝回问"及"归宁"省父母等诸项礼俗.其婚礼中的三晚"点长明灯"与"亮轿"习俗.《礼记?曾子问》引孔子语载有:"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此中所云的"不息烛","烛"即当时所燃的灯,原句便指燃点不息的"长明灯".取何意义?孔子语又谓:"思相离也".即直接和同时有行的"辞家礼","哭嫁礼"习俗相关连,也同是一种因婚嫁新娘不忍和家中亲人离别的感情.当然,中间的哭嫁,又与婚嫁时选于黄昏举行缘起历史相关.因为黄昏相婚,《仪礼?士婚礼》都载有娶妻"期初昏".《说文》释婚,也有:"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日婚."即此黄昏婚俗,不能说是法定的婚俗,起码也是早有行了的一种礼俗.但何故婚姻偏要选于黄昏时分举行呢?《说文》释"娶"时有"取妇也"说.其"娶"之所以改变作"取",即明谓古代婚姻曾出现过"取"这一种不文明的劫夺与或是抢掠婚俗形式.我国古籍《易经》载有:"乘马斑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其中"匪寇婚媾"此句,梁启超先生曾提出:"夫寇与昏媾截然二事,何至相混?"质疑.而此质疑之点,梁先生最后又给自解说:"得毋古代昏媾所取之手段与寇无大异耶.故闻马蹄蹴踏,有女啜泣,谓是遇寇,细审乃知其为昏媾也"(梁启超《中国文化史》"婚姻"条).这种"遇寇"式的昏媾,它便是人类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男女婚姻之从对偶婚转入到一夫一妻制婚时,因男子相婚中的女子,已不再如群婚时那样来得容易,故便出现了抢夺女子的劫夺婚与或是抢掠这种形式,而这种婚姻形式于世界上,不管何地与是何民族,都曾经历过这种婚姻的形式.由于这种婚姻是一种暴力抢夺形式进行,故婚姻便都不能在白天进行,得选在黄昏,这也便是"期初昏"行婚的婚俗兴行缘由源起.再说,暴力抢夺形式的结婚,作为是女子,当不会自愿,加之暴力还会伤人,基此,又便有了"泣血涟如"这类哭嫁现象的出现了.与此期间,还有拦门与闹洞房习俗前者,是新郎迎娶新娘回家时,围观邻人拦堵新娘进门的习俗,经索得丰厚的吉利钱后,始准放新娘进屋.唐时此俗,称"障车",《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乙集五》亦载有:"唐人婚嫁,俟女至内,则拥门塞巷,至不得行."显然,习俗都带有一定的暴力性质,故也该是渊源于上述暴力抢夺婚姻之一种遗俗;后者,又称"吵房","逗媳妇".这时不管长辈,平辈与小字辈的人,都会在新郎,新娘洞房花烛夜时刻,齐齐进去戏谑新郎,新娘一番,有的还出各种难题,有的给撤抛糖果,让新婚夫妇疲惫不堪,无法入睡;其间就是入睡了,又还会在新婚夫妇入睡处,躲下窗下听"墙根",给予干扰.显然,这也该当同是缘自暴力抢夺婚而来的陋俗.对于花轿之俗.人类婚姻既有迎亲(或称迎娶)习俗,作为婚嫁女子,当她已经花粉抹脸,胭脂唇,修眉,理鬓角,首戴凤冠,身穿红袍,红裙,红绣花鞋,首顶尤披着红盖头待嫁之时,总不能再让已经浓妆艳扮了的新娘徒步到新郎家去,得有个代步的工具互相配合.基于此,中原黄土高原,是有牛,马拉拽的车辆代步,沿海居民,是有船只代步,内陆的人,后来便发明了彩花轿子(即花轿)代步.而这种彩花轿子,它由没有帘卷的显轿(或称凉轿)衍发而来;而此显轿,又从古代舆车拆去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