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

§7.2常见酸和碱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具体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总结酸的腐蚀性等性质和用途,并通过回忆总结的方式,简单归纳几种酸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这是我们今天正要学习的,也是本章很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在前面一节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学生并不陌生。

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它们具有什么性质?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本酸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很多同学取用药品过多,造成大量浪费。

2、试管的洗涤较麻烦,2月份天气较冷,许多同学不愿动手洗涤试管。

并且试管使用
洗涤过程中都容易出现破损。

3、很多同学做实验时,取的盐酸量不相等(有些相差很大),不利于做对比实验。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决定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这样做,既节省了药品,因取得盐酸很少(5滴),量基本相等,而且靠在一起,便于观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
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难点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复习、总结、联系实际、实验探究、巩固练习。

七、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滴管、药片铝塑板(去铝箔)(2块)、玻璃棒、镊子。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铁锈、镁条、锌粒、铜片、石灰石。

八、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浓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实验活动中我们一般使用稀酸,它们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你已经知道哪些?这节课我们将来
进行探究。

【活动与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1、取药片铝塑板,往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2穴)和稀硫酸(2穴)(注意位置区分),然后将酚酞和石蕊试液分别滴加到其中观察现象
石蕊和酚酞溶液都属于什么样的溶液?所以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结论
2、取药片铝塑板,往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4穴)和稀硫酸(4穴)(注意位置区分),然后将镁条、锌粒、铜片(少量就行)分别放到稀硫酸和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镁锌铜都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吗?为什么?所以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金属活动性顺序
结论
3、在未反应的稀硫酸和稀盐酸中加入铁锈,观察现象。

氧化铁属于物质分类的那一种?所以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结论:
4、在药片铝塑板中放入石灰石,然后滴加稀盐酸,注意观察现象。

碳酸钙属于物质分类的哪种物质?所以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结论:
【交流与讨论】
1、稀硫酸和稀盐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
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
(3)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
Fe203+6HCl=2FeCl3+3H20 Fe203+3H2SO4=Fe2(S04)3+3H20
(4)碳酸盐+稀硫酸(盐酸)
CaC03+2HCl=CaCl2+H2 O+C02↑Na2C03+H2SO4=Na2S04+H20+C02↑
2、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可电离出H+,所以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小结】故酸具有的通性
1、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2、酸能与活泼性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4、酸能与某些盐反应
【布置作业】
现有10g的黄铜(含锌的铜)放到100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共得到0.2g的氢气。

问:(1)黄铜中含铜的质量分数?
(2)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1、酸具有的通性
a、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b、酸能与活泼性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
c、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d、酸能与某些盐反应
九、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如何摆脱旧模式,使学生乐学,授予学生“渔”而非“鱼”,怎样通达“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我们的课堂形成先进的课堂文化,只有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起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