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解读本单元有关酸和碱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的酸碱度等。

在内容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1.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知道酸碱的腐蚀性,理解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认识酸和碱的通性,领会观察、对比、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

4.通过列举酸和碱的主要用途,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人体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5.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

教学方法1. 充分运用实验,突出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征。

2. 采用问题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方法运用比较、归纳、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4 课时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2 课时实验活动 2 课时单元复习 1 课时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合物。

2. 知道酸和碱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能设计和完成与之相关的实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认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三、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实验录像: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的试管中。

提出问题:会看到什么现象?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有酸性”。

二、新课教学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质,有些显酸性,有些显碱性,有酸味的物质中通常含有酸。

图片展示:食醋,柠檬、柑橘,铅蓄电池。

食醋中含醋酸、柠檬中含柠檬酸、铅蓄电池中含硫酸。

“碱”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它们都属于碱。

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1. 常见的酸和碱(1)常见的酸:盐酸、醋酸、硫酸;(2)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酸和碱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紫色石蕊试液。

过渡:除了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也能显示出特殊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利用这两种试液进行实验。

实验10-1: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向其中一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2滴,向另一组试管中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填写教材第51页的表格。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可得到哪些结论?结论:遇酸性溶液变红色(1)紫色石蕊试液(酸红碱蓝)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2)无色酚酞试液(酸无碱红)遇碱性溶液变红色讲述: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酸红碱蓝),说明它对酸或碱起到一种指示作用,这种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也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也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2. 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可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能不能寻找出一些物质代替紫色石蕊试剂和无色酚酞试剂这两种指示剂?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2页的材料卡片——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出示物品:紫萝卜皮、紫甘蓝、芹菜、月季花花瓣、油麦菜、胡萝卜。

提出问题:它们的汁液遇到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能否变色?能否作为酸碱指示剂?同学们猜想:可以、不能、不知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探究“自制酸碱指示剂”,了解指示剂制作过程。

3. 自制酸碱指示剂在每个实验桌前都有一种物品,可能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同学们就用所给物品提取汁液,在5分钟内合作完成活动与探究1:自制指示剂步骤一:在研钵中研磨,物品较大的,用剪刀剪碎后再放入研钵研磨;步骤二:加入酒精溶液浸泡;步骤三:将用纱布罩在烧杯口,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出。

活动与探究2:观察实验提取出来的汁液在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现象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交流实验结果:①你提取的汁液遇到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颜色是否变化了?怎么变的?②比较所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明显?③你提取的汁液能否作酸碱指示剂?为什么?应用与探究:用自制指示剂检测未知液体和白色粉末的酸碱性引导学生:先弄清楚自制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时颜色改变情况,再用该指示剂测,看待测物颜色如何变化,进而得出结论。

思考问题:①待测物显酸性还是碱性?②你得到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实验完毕,汇报结果。

展示:无色液体是雪碧,呈酸性;白色粉末是纯碱碳酸钠,其水溶液显碱性。

学生将遮盖在待测物上的纸去掉,看看你们测定的是什么?检查自己测得的结果是否正确?三、本课小结学生交流、讨论、回答,老师回顾目标。

四、板书设计1. 常见的酸和碱(1)常见的酸:盐酸、醋酸、硫酸;(2)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2. 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可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2)指示剂变色规律(3)自制指示剂步骤:捣烂——酒精浸泡——纱布过滤。

第2课时常见的酸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熟悉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3.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2. 学会正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三、情感目标1. 通过亲自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酸的化学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及稀释方法。

教学难点酸的化学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新闻:①浓硫酸毁容事件;②浓硫酸罐车不慎翻车毁百米路面。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交流,认识到浓硫酸的强烈腐蚀性,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1. 几种常见的酸(1)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实验10-2:观察实物浓盐酸和浓硫酸颜色、状态。

打开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提醒学生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归纳它们的物理性质,制作下表。

浓盐酸与浓硫酸一样,也具有强腐蚀性。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生活中常见的酸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酸。

2. 浓硫酸的腐蚀性(1)演示实验10-3。

让两个同学上讲台作帮手,参与实验。

过渡: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如何把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呢?(2)浓硫酸的稀释演示:①浓硫酸的稀释过程;②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学生观察现象,产生疑问,然后阅读教材,了解原因并正确叙述浓硫酸稀释方法。

过渡:通过探究,你对酸有什么样的认识?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以盐酸、硫酸为例探究一下。

3. 酸的化学性质教师投影活动要求和提示,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引导学生交流探究结果,请同学们填写教材中表格,并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检查、纠正。

归纳:(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2)能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等发生反应。

三、本课小结学生交流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老师引导回扣目标。

四、板书设计1. 几种常见的酸:HCl 、H2SO4、CH3COOH、H2CO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 浓硫酸的腐蚀性浓硫酸的稀释3. 酸的化学性质(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2)能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等发生反应。

第3课时常见的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认识几种常见的碱,知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俗称、保存方法、物理性质及用途。

2. 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在活动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1. 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 展示图片“自热米饭”,加热方法特别,将包装内的发热包与水接触就会放热。

这个发热包内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呢?2. 播放录像:生石灰与水的剧烈反应。

这个发热包内物质的成分其实就是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它遇到水就会发生化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氢氧化钙。

CaO + H2O=Ca(OH)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种常见的碱——Ca(OH)2、NaOH。

二、新课教学1. 几种常见的碱(1)实验探究:认识Ca(OH)2和NaOH①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

②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于一个小烧杯中,轻轻晃动烧杯。

与试验台上早已放置一段时间后的在那里的氢氧化钠固体对比观察,有什么发现?③向实验桌上分别装有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中,加入等量的水,用手触摸烧杯壁。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5、56页内容,了解潮解的过程及Ca(OH)2和NaOH 的用途和常见的碱。

归纳: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NaOH:白色固体、易溶并放热、易潮解。

Ca(OH)2:白色固体、微溶与水。

常见的碱有NaOH、Ca(OH)2、KOH、NH3·H2O。

过渡:通过探究,你对碱有什么样的认识?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以Ca(OH)2为参照物来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2. 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1)回忆“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遇NaOH和Ca(OH)2溶液显示什么颜色?(2)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3)演示: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中。

思考交流:怎样证明二氧化碳已经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学生:小组讨论证明方法(4)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分别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等量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但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和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并试着写出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