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习得期假设解析

第二语言习得期假设解析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年龄因素与英语语言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摘要:评析就年龄因素与英语语言能力之间关系所开展的研究、主要发现和最新进展,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问题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为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现状的改善与提高谏言献策。

关键词:关键期: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因素;英语语言能力一、引言随着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出现了空前的低龄化。

那么,外语学习是否真像大多数学生家长所认为的“越早越好”呢?若是,那么“好”在英语学习的哪方面(例如语音,口语,听力能力)?诸如以上问题,语言研究者和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看法不一。

本文旨在评析就年龄因素与英语听力、语音和口语能力等之间的关系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其主要发现和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及现状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英语教育有所启示。

二、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提出早在五十多年之前,“关键期”这一概念首先由Robert 和Penfield(1959)提出:语言学习的效率最佳期在9 岁前,之后“人的大脑在学习语言方面会逐渐变得……僵硬和呆板”[1];若在 10 岁之后才开始学习语言,由于生理因素,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基于此,Lenneberg(1967)对失语症病人和“野孩”进行研究,提出关键期假设(CPH):人的大脑“偏侧性”发育过程发生在2 岁至青春期之间,而这一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左右脑分工过程使得青春期之后开始习得一门新语言非常困难,甚至不能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或者能力[2]。

Marinova-Todd,Marshall和Snow(2000)[3]这样诠释关键期假设:起点年龄和目标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生理因素决定了“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目标语习得结果;另外,关键期的开始和闭合时间是急转的。

Lamendella(2003)认为Lenneberg 所提出的关键期假设过于绝对,于是提出了“语言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儿童早期开始进行语言习得可能会更有效,但并不是晚起点开始进行语言习得就是不可能的”[4]。

由此可见,主流观点坚持认为关键期假设这个理论本身过于绝对化。

但是,我们可以对年龄因素与二语语音、口语、听力、词汇能力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三、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现状(一)对关键期假设的不同观点到了七十年代后,有许多语言学家通过实践对Lenneberg 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提出了挑战,认为关键期假说不够全面。

例如:Krashen指出成年人同样可以学好外语,而且如果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时间相同的话,成年人比儿童进展更快,大龄儿童比低龄儿童的学习效果更好[5]。

Stern(1985)认为不存在关键的年龄或阶段,但各年龄段的外语学习者各有优势和不足[6]。

Steinberg(1993)在比较了儿童与成人在二语习得上表现出的差异后认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两个主要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反对派学习能力的下降应归因于认知能力的改变,而不是任何受到年龄制约语言模块的变化。

Rod Ellis(1986)[7]在总结前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曾得出以下结论: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并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程度。

纵使有习得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年龄无关。

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效率。

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少年比儿童和成年人表现更为出色(在学习时间相等的情况下)。

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

学习时间的长短对整体交际能力的获得关系极为密切,但起始年龄对将达到的精密程度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语音方面。

(二)年龄与二语语音能力Oyama(1976)[8]研究发现,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发音,年龄越小越好。

Long(1990)[9]提出“心理肌肉模式”来解释儿童在语音学习上为什么优于成人。

Rivera(2000)的研究发现,在课堂环境下学习英语的青少年在前期语音习得上比儿童表现好[10]。

据Selington(2003)统计,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仅6%-8%不带方音。

Bongaerts 等人于1997 年进行的研究表明,晚学者也能达到与类似母语者的语音水平。

顾嘉祖(2000)[11]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打好语音、语调的基础。

王初明(2002)[12]认为语音和关键期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儿童在学习外语上具有语音上的优势。

以上研究表明二语语音能力和起点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佟悦(2009)[13]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2007级63名新生受试者词法、句法以及阅读能力的测试,探索年龄因素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

这63 名受试者按照英语学习起始年龄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7岁之前就开始学习英语的19 名学生,第二组是7岁到9岁之间开始学习英语的20 名学生,第三组是10岁到14岁开始学习英语的24名学生。

第一组受试者属于早期开始学习英语者,第二组受试者属于较早开始学习英语者,第三组属于晚期开始学习英语者。

因为在中国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英语,所以我们认为14岁就属于学习英语的最晚年龄。

因此,也无需将14岁以后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进行分组。

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在词法的测试中这63名受试者将进行两部分的英语语法测试。

测试的第一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20个主观填空题,其目的是检测受试者在现在进行时、动词过去式、冠词、第三人称单数等方面的知识。

测试结果表2所示:第二部分测试涉及到的内容是30个客观多选题,其目的在于检测受试者英语句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问题包括:主谓一致、单复数、介词、动名词、强调句、虚拟语气、复合从句、情态动词等。

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第三部分测试涉及到的内容是阅读理解题,三段文章后分别有五个问题。

其目的在于检测受试者整体的阅读技巧,包括快速扫描、浏览、跳读、以事实和观点找答案等等。

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实验的三组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差异并不明显,任意其中一组并不比其他两组具有明显且绝对的优势。

因此,本文得出结论,较早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并不比较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的习得效果好,所以那种流行的学习外语“越早越好”的观点值得怀疑。

(三)年龄与二语口语能力Scovel(2000)[14]提出只存在二语习得的语音关键期,语音是唯一具有神经肌肉基础的语言表现方面,晚于12 岁开始学习二语则“不可能达到母语者的发音水平”。

Long(1990)[9]研究得出,在 6 岁前开始学习二语,一般无外国腔;12 岁后开始一般都有外国腔;6-12岁开始学习,有的有外国腔,有的则无。

Ellis(1994)[15]提出儿童只有在自然学习环境中才能习得本族人的口音,该研究强调二语接触量的重要性。

Patkowsky(1990)[16]认为15 岁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移民的人基本上没外国腔,超过 15 岁就过了关键期,年龄对口语流利程度有影响。

上述有关年龄因素和二语口语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可以发现,虽然不能证明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但是年龄因素和二语口语能力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

目前有关年龄因素和二语口语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尚不足。

(四)年龄与二语词汇习得目前国内外关于年龄和二语词汇习得之间关系的研究屈指可数。

Snow和Hoefnagel-Hohle(2000)[3]认为在自然语言环境下成人词汇和词法要比儿童好。

Weber Fox 和 Helen(2002)研究发现神经支系统习得开放和封闭词类时在分布和时间上表现出差异,二语晚学者习得开放词类比较慢[17]。

该研究支持关键期假说。

但是,上述研究皆在目标语国家进行,那么在中国不同的外语教学环境下,两者之间又是否存在联系呢?丁婧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到,在中国不同的外语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词汇知识学习未必“越早越好”。

她认为教学环境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8]。

诚然,即使是存在某种二语词汇习得的年龄优势,那么,目标语的接触量(在国内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学条件及环境),对这种年龄优势能否被激发或者挖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年龄与二语听力习得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听力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则更少。

Burstall(1975)[19]的实证研究表明,晚起点的学习者在听力水平上逊于早起点学习者。

Harley(2000)[20]的研究发现各年龄段的以广东话为母语的双语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采用同样的听力策略,都集中在句子的音韵上,即未发现年龄因素对听力策略的影响。

桂诗春(1992)[21]指出“儿童的听觉较敏锐,……在这方面青少年或成人不如儿童……”。

但是儿童的这种“敏锐”能否被挖掘依然要依赖于英语接触量是否能达到某种特定的标准。

可见,早学者在二语听力习得方面究竟是否比晚学者有优势争议颇大。

但是,国内英语接触量达标与否仍然至关重要。

在中国以英语为外语的现实国情下,二语接触量主要依赖于英语教学现状。

那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又如何呢?四、中国英语教育现状分析董燕萍(2003)[22]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结构、教学效果、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当务之急是师资培训,但培训的首要目的不是让更多的人去当英语教师,而是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改进教学质量。

虽然,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师资建设这方面的研究调查还少之又少,但不管是英语教育业内人士还是学生家长都深知我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在英语教育配备、师资队伍质量方面的差别甚大。

在中国以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下,学习者所能接触到的目标语的质和量很难得到保证。

尤其我国面临着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这样的现实国情。

五、结论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的研究大都在移民环境下进行。

在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下,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高质量的目标语。

在能够接受足够质量和数量的目标语接触量的环境中,多数研究在二语早学者身上发现了习得某些特定的方面(如二语语音,口语能力)的优势,但我们尚不能回答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成立与否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年龄因素和二语习得的某些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在二语语音、口语能力方面争议较少。

目前国内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也得到了一个近乎统一的结论,二语接触量有可能会与年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者的二语语音能力,甚至,英语接触量的质和量对于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年龄因素的某些作用。

换言之,在二语习得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存在年龄优势,而这种优势能否被充分地激发或者挖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所接受的二语接触量的质和量。

即使早学者在诸如二语语音,口语能力这几个争议较少的领域存在年龄优势,基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中国的学习者的这个优势能否被激活或者挖掘也毋庸置疑地依赖于能否为学习者提供足够质和量的英语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