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语言鉴赏之诗眼电子教案

诗歌语言鉴赏之诗眼电子教案

答案 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找出“诗眼”)全诗围绕“交 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
“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
“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
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内容分析)
【针对训练】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
巩固练习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 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技法精要
[思维轨迹] 题干一共两问,第一问需要表明观点,第二问需要回答理由。回答 理由时需要注意“诗歌开篇”几个字,需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文,为 全文奠定的感情基调。“贯穿全诗”的意思为全诗是如何体现“惊”的。 [参考答案] 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步骤1)第一句写诗人初至 燕台时心为之“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 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猎猎军旗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 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 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步骤2)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步骤3)
诗歌语言鉴赏之
诗眼
知识储备
• 所谓“诗眼”,是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 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 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 分类 • 1. 句中诗眼:是诗人着力锤炼之字。相当于上面
讲的“炼字”。 • 2. 篇中诗眼:是全文的心脏,是诗中思想闪光的
句子。在许多近体诗,如律诗、绝句中,那些有 眼之句,往往就是篇眼之所在。句眼使句子见精 神,而这见精神之句又使全篇见精神。
【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眼,试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技法精要
[答案]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 的真实感觉),(步骤2)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合在了 一起。(步骤3)所以“凉”字是诗眼。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诗眼在句中 的含义;②将诗眼延伸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的关系。 [读懂诗歌] 在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我感到夜凉后送友 人上船。我好像看到了友人远在潇湘,在孤月高照之下,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 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稳,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知识储备】
具体说来,“诗眼”主要表现为三类字(词):
[答案] 诗眼是“静”。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 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在 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 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那 里曾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 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日的战乱做明 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 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 [
作业2
6.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注]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2.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 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 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 的?请结合全诗(词)进行简要赏析。 5. 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词)分析。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江小渡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诗眼”的能力。所谓“诗眼”, 是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
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 明判断的依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3. 简要分析诗(词)句在全诗(词)结构上、在突出诗(词)的
主题或在表达诗(词)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步骤2)
4. 抒发或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步骤3)
例题讲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风波去又来。 【注】 将:行,流过。
真题碰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 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2. 点明哪一诗(词)句在全诗(词)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
明,这一步骤可以省略)。(步骤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