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消化吸收与排泄
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k和某些VB
族。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 生理意义。
第三节 营养素的吸收
一、吸收部位
因消化道各部位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在各部位被消化的程
度和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异,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差异 很大。 (1)口腔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但有些药物,如硝 酸甘油含在舌下可被口腔粘膜吸收。
节律性分节运用:由小肠环状肌的舒缩完成,对食物的消化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蠕动:把食糜向大肠方向推进,由环状肌完成,但速度缓慢。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三、小肠消化 (二)小肠内的消化液 小肠内的消化液主要由胰液、胆汁及肠液组成。
胰液:无色、无臭的弱碱性液体,PH值为7.8-8.4,可中和
糖类的吸收
• 单糖是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
• 单糖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扩散而是耗Q 的主动过程,通过小
肠上皮细胞膜刷状缘的肠腔面进入细胞内再扩散入血。 • 因载体蛋白对各种单糖的结合不同,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 也就不同。 • 单糖的主动吸收需要Na+存在,载体蛋白与Na+和糖同时结
合后才能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内。
易地接受食物而不引起胃内压力的增大。 紧张性收缩: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并 协助推动食物向十二指肠移动。 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把食物以适合小肠消
化和吸收的速度向小肠排放。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 淡黄色、透明酸性液体,pH为0.9~1.5 ,成人每日分泌
口腔内的消化主要是机械性消化, 少量的化学性消化。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成分:日分泌量1000~1500ml,水分占99%有机物有粘蛋 白,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无机物有Na-、k+、氯化物等。 唾液的生理作用: • 湿润口腔和清洁口腔;
• 润滑食物便于吞咽;
第四节 代谢物质的排泄
二、尿液的排泄 (二)尿液的形成和重吸收
滤过膜
血浆
原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选择性重吸收
终尿
肾脏功能正常时,可通过测定尿液中成分的变化,来推测机
体的物质代谢和营养状况。
第四节 代谢物质的排泄
三、汗液的排泄 汗液是汗腺细胞主动分泌的,在皮肤表面以明显的汗滴形式 排泄水分而引起蒸发散热的一种形式。
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细胞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 利于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参与碳 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三、小肠消化 (二)小肠内的消化液 胆汁:金黄色或橘棕色的弱碱性液体,味苦,成人每日分泌
0.5~1升。非消化期贮存在胆囊,进食时由肝脏及胆囊经胆
第四节 代谢物质的排泄
一、粪便的排泄 (一)粪便的形成与成分
分解蛋白质 细菌 (腐败式分解)
食物残渣
分解糖及脂肪
发酵膳食纤维
(发酵式分解)
成分:食物残渣、脱落的消化道细胞、细菌、有机体代谢后 的废物、重金属等。
第四节 代谢物质的排泄
一、粪便的排泄 (二)粪便的排泄
便意和排便反应
受意识控制 抑制 便秘 损害健康
构特异性。易化扩散还具有饱和现象。
第三节 营养素的吸收
二、吸收形式 (二)主动转运 营养素必须逆着浓度梯度的方向穿过细胞膜,这一过程称为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需耗能量及载体协助。物质主动转运中的载体是一 种脂蛋白,它具高度特异性,所以各种物质吸收的速度便不 相同,以几种己糖为例,吸收速度依次为:半乳糖>葡萄糖> 果糖>甘露糖,而戊糖又慢于己糖。
• 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与脂肪的水
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进一步聚合为脂肪微粒,通 过胆盐微粒“引渡”到小肠黏膜细胞的刷状缘,以扩散 方式被吸收。
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
• 小肠和大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无机盐,吸收速度取决于
多种因素:载体、pH、饮食成分等。
水分的吸收
• 小肠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在吸收其它物质过
(2)胃仅能吸收酒精、少量水分和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
等。 (3)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4)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 面大:表面积大 • 组织多:平滑肌、神经丛、毛细血管、淋巴管等 丰富 • 体长:有充分的吸收时间 • 酶多:有胰液、肠液等消化液
胃
小肠
绒毛
毛细血管 淋巴管
• 单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被吸收后 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入肝脏,在肝内贮存或参加全身循环。
蛋白质的吸收
•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未经分解的Pro 一般不被吸收。 吸收机理与单糖相似,是主动吸收,需Na+的参与。
脂肪的吸收
• 脂肪经胆盐乳化在十二指肠中在胰液、肠液和脂肪酶消
化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自由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少量甘 油二酯和未消化的甘油三酯。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本章内容:基本概念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营养素的吸收
代谢物质的排泄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消化、吸收
及排泄的概念,掌握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
营养素吸收的方式,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消化(Digestion):食品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吸收(Absorption):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
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排泄(Excretion):吸收后的营养素在体内参与代谢,会产
生一些代谢物,将这些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消化系统:按功能可分为消化道与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由不同的消化器官相延续而成,
• 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与脂肪的水
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进一步聚合为脂肪微粒,通 过胆盐微粒“引渡”到小肠黏膜细胞的刷状缘,以扩散 方式被吸收。
脂肪的吸收
• 脂肪经胆盐乳化在十二指肠中在胰液、肠液和脂肪酶消 化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自由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少量甘 油二酯和未消化的甘油三酯。
第三节 营养素的吸收
二、吸收形式 (三)入胞转运和出胞转运 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
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移向细胞内的
过程。 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 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移向细胞外的 过程。
第四节 代谢物质的排泄
人体排泄的四条途径: 气管、支气管及肺脏等呼吸器官的排泄:二氧化碳、水; 皮肤汗液的排泄:热量、水、氯化钠、尿素等; 肾脏尿液的排泄:水、尿素、离子等; 大肠粪便的排泄:胆色素、钙镁等。
呼吸过程中有少量的水分排出,每天为300ml。
• /v/b/31103791293711820.html(肾脏) • /v/b/402778911807500835.html(人体食物消化吸收) • /programs/view/DjP5mgDJZP 8/(1) • /programs/view/bxsz7yQXB1 M/(人的消化系统4) • /programs/view/vULVTmbd9_ 4/ (人体的消化系统15) • /v/b/3217434229306135.html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4)
第四节 代谢物质的排泄
二、尿液的排泄 (一)尿液的成分与排泄量
水 成 分 固体物
有机物:尿素、肌酐、马尿酸、尿胆素等
无机物:氯化钠、硫酸盐、磷酸盐、钾、铵等
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在1000-2000ml之间,一般为 1500ml。尿量的多少,与水的摄入量和由其他途径所排出的 水量。 正常人的尿液一般呈酸性,PH值介于5.0-7.0之间,受食物 性质的影响。
总管大量流入十二指肠。胆汁不含消化酶,主要成分为胆盐、 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最有消化意义的是胆盐,其作 用是:①加强脂肪酶的活性; ②乳化脂肪; ③促进脂溶性
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三、小肠消化 (二)小肠内的消化液 肠液:呈弱碱性,pH值7.6。成人每日分泌1-3L。小肠液中
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
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
质。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四、大肠 无重要消化活动,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贮存残渣。 大肠液:少量碱性液体,pH值8.3-8.4,主要成分为黏液蛋 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 大肠内容物受细菌的分解作用。细菌所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 与植物纤维素分解。如对糖类和脂肪进行发酵式分解,对蛋
程。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 (1)口腔内消化 • (2)胃内消化 • (3)小肠消化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口腔内参与消化的器官主要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唾液腺:人的口腔内有三对大的唾液腺,分别为腮腺、颌下 腺和舌下腺。 分泌唾液(淀粉酶)
1.5~2.5升。主要成分有胃酸、胃蛋白酶、黏液、内因子等。
胃酸: • 激活胃蛋白酶原,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 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
• 进入小肠后刺激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促进胆汁排出, 有助于小肠吸收铁和钙等。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 胃蛋白酶: • 对蛋白质进行简单水解; • 随着ph值升高,会迅速失活,最适 ph 值为2.0。 黏液:
• 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 •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 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