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欣赏景物的心情 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作者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诗人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
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 的情景呢?
江边夜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阔。
诗意: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 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近。
地 风 来
感受到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 风席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忽 吹
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
散 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
空变得一片瓦蓝。
有何表达效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你还知道哪些含“忽”字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 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还来一 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 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 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他与朋友同游 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远景 野旷天低树, 近景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描写。在对比 的描写中,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 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诗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愁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 ”字。
诗句解读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 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 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打翻黑墨水,形容很黑。 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诗意: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 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比喻
比 黑云翻墨未遮山, 喻 白雨跳珠乱入船。
比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忽见”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惊喜 放松 兴奋
倒装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忽见”二字流露又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忽见”
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品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的 旅舍。
同“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词意: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 山前滴落两三点雨滴。旧时熟悉的旅社、 社庙丛林,过了小溪 上的石桥转个弯儿便 看见了。
淡妆浓抹总相宜。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 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 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
板
书
六
设 计
月
二 十 七
黑云——翻墨 雨 白雨——跳珠 急
变忽 幻雨 迅忽
日
疾晴
望 湖
狂风——卷地 景
令景 人象
楼 醉
湖水——如天 奇
惊壮 叹观
书
主旨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 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 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
称“王孟”。主要作品有《春
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等。
读一读
sù(宿舍)
dé
宿建德江
宿 xiǔ(一宿)
【唐】孟浩然
xiù(星宿)
zhǔ
移 舟/泊/烟 渚 , 日 暮/客/愁 新 。
野 旷/天 低/树 , 江 清/月/近 人 。
品
读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
诗 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这首词的前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表现手 法有什么作用?
静
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动静结合:它们与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 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板
书 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计
上阕
下阕
江南水乡美景
躲避即来山雨
声色兼备
感受细腻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词意: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 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 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 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 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齐
读 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Nhomakorabea阕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 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蛙 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
第
第 1 课
2 课 时
第 3 课
时
时
3 古诗词三首
秋思
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唐]张籍
[唐]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独在异乡为异客,
欲作家书意万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复恐匆匆说不尽, 遥知兄弟登高处,
行人临发又开封。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思念家乡
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 思念亲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再读一读,读出丰收喜悦之情。
你觉得这两句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示例:我觉得可以,“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 里说丰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 香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
想象“水如天”之景。 望
水如天一样开阔……
湖
水如天一样明亮……
楼 下
水如天一样澄静……
水 如
读一读,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 天
感,读出自己的想象与感觉。
再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中共写了哪些景物?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 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欢的符号圈出来。
云雨风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品
读 感
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
悟 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
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
黑云翻墨未遮山
乌云密布
电闪雷 鸣
结合诗句,说说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
词 想一想:
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
愁
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
可以做做记号。
日暮客愁新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寂寞之愁。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哪个字可
以看出来? 作者此时身处异乡。
是什么景物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日暮
日暮
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 你在干什么呢?
板
书
设
宿建德江 孟浩然
计 触景生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远景
近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淡淡哀愁 含而不露
主旨概括
《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 看着周围的景色,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 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 复杂的感受。
时间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
地点
2 课
苏轼
时
宋
作 者 简
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 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句解读
停船靠岸。 黄昏时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船停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边,茫茫暮 色给我新添了乡愁。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考:这两句交代了什么? 时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初
读
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
【宋】辛弃疾
què
chán dào
明 月/别 枝 惊 鹊 , 清 风/半 夜 鸣 蝉 。 稻
花 香 里/说 丰 年 , 听 取/蛙 声 一 片 。
七 八 个 星/天 外 , 两 三 点 雨/山 前 。 旧
时 茅 店/社 林 边 , 路 转 溪 桥/忽 见 。
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出现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静谧的夏夜 丰收的喜悦
主旨概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 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 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热爱。
对
比 阅
宿建德江
读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 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品
读 诗
(一)品读上阕
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横斜的树枝。
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丰收的年景。年,年景。
明半亮夜的里月清光风下吹,拂惊,醒传的来鹊
闭眼想象儿声:飞声你离蝉仿树鸣枝佛。。看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