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宿建德江》——古典诗词中的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古典诗词中的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 ——古典诗词中的借景抒情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 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这首诗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句分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前两句是说诗人行船停靠运用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 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景物描写与“客子”之关系
“舟”与“客”,景物与人之间对应列举,相辅相成,舟中坐着客,客从远方漂泊 而来,舟在古代是水上交通工具,是行旅的商人、漫游的读书人、干谒的诗人博取功名 利禄,走水路主要乘坐的一类船舶,轻便、快捷,缺点是载客容量小。“客”也被称为 游子、断肠人、异乡人等等。因此日暮黄昏,一人坐一舟中引发羁旅行役之愁。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 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舟中之客,景物与人表达愁情是二而一、一而二 的关系,为抒发更多的愁情,诗人将漂泊之物“舟” 与自称为“客”联系起来,景物和意象、词汇与句子 皆可关照起来。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情、景、物、人的独立与牵连
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乃是将情、景、物、人之间的关系既区别又联系的抒情 方法。中国古典诗歌自《诗经》起,就有言志抒情的传统,因此,景、物、人都是 为了恰如其分地传达诗人的感动,表达诗人的情意。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愁 舟
日暮
烟渚
情、景、物、人 的独立与牵连
借景抒情手法运用的效果
这首诗在运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 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景中有情,情中 有景,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 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达到了境 界开合、情景浑融的完美地步。
思考题
请分析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歌《早怀江上有寒》 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点题为下文的借景抒情作了准备。因为 建
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也引发 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德 江
诗句分析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后两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
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
宿 建
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德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景色描写与“愁”情之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来都不缺乏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作为一种抒情 方法,诗歌发展早期,先描写景色后抒情被认为是“兴”的手法,所 咏之词在诗中明白的表达被认为就是抒情。自然景物在诗歌中有特殊 的意象功能,松、竹、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常常是诗人 借以抒情的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