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靖江市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思路与方法

靖江市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思路与方法

36 发展战略研究【摘要】 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靖江市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同样承受着发展和环境的压力,如何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互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危及城市生态系统安全,本文对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生态空间;生态规划;生态控制线一、背景靖江市作为江苏省两岸联动开发的试验区和先导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定量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可容纳的极限容量,提出基于生态安全考虑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城市的生态空间有效的控制,对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就是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

二、生态控制线划定的理论依据(一)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指标,它是将人类的每一项最终消费量通过折算,转换成提供生产该种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通过对比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和人类的生态足迹需求,来评价一个地区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是安全的,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之下。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得出靖江的生态承载力见表1。

由表1可知靖江市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为生态盈余0.2180公顷/人,表明靖江具有较强的生态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二)“碳氧平衡”理论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许多国家的城市绿色空间占据城市总面积40%—70%不等。

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在城市环境中,森林、绿地面积只有占30%以上时,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绿地面积达50%以上方为最佳居住环境;平均每人占有40平方米绿地面积才能自动调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从而保持空气的新鲜。

为了保证城市未来发展人居环境,规划拟计算出处于碳氧平衡的所需绿地的极限值,以保证城市未来发展最低绿地面积。

根据靖江的实际情况,全市现有农田46.28万亩,园地1.35万亩,林地2.55万亩,将其折算为阔叶林面积为10816公顷,则全市绿地可制造氧气数量为75.71万千克。

目前全市基本属于碳氧平衡的状况,理论阔叶林面积生态盈余为5170公顷。

(三)“生态城市”理论根据联合国人居环境组织的标准:生态城市的绿地率应大于40%,人均绿地面积40-50平靖江市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思路与方法季宋晔 规划设计37发展战略研究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0平方米。

此外,绿地率达40%以上,可降温约4.6℃,基本消除热岛效应,并使人均绿地指标大幅度提高,既可保证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也可一定程度上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靖江市为了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参考有关指标,以及碳氧平衡原理测算得出的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得出以下结论:处于极限发展状况的全市城市绿地率应大于40%。

三、生态空间现状及分析(一)生态空间格局靖江系长江冲积平原,境内地势低平。

耕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53.44%。

孤山是靖江市域内唯一一座山体。

靖江的自然植被以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兼有少量常绿阔叶树种。

靖江市江心洲地处长江之中,四面环江、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独特。

靖江境内河港纵横,沟渠交错,构成纲目分明的水系网络。

(二)自然资源靖江市水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地表水水资源以引长江水为主,全年可利用的地表水为3.5亿立方米,其中引长江水占77%。

全市土壤渗透性适宜,有利植物生长。

全市有地表、苔藓和野生草本等少量自然植被,其余多为人工植被,包括农作物、树林、花卉等。

(三)生态空间综合评价1、优势靖江市域内河流密布,且大部分河流均为纵向,直接或间接地与长江相通,它们在调节气候、防洪排涝、净化水体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良好的生态网络“骨架”。

村庄基本都是条带状平行分布,沿着成排的房屋形成的是带状的绿化,村落之间有农田镶嵌,因此,形成了“树、房、水、田”的独特结构,构成了整个靖江市域生态网络的基本框架,保持了良好的连通性,能够给乡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2、劣势由于靖江属于长江冲积平原,没有很大的山脉、山体,所以难以形成、保存较大面积的林地基质。

单一的农田基质也导致整体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难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沿路、沿河绿化强度不够。

各种生态斑块包括山体、林地(包括园地、苗圃等)、湿地等,类型多样,但是规模小、分布分散、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等问题,难以满足各种生物对生境的要求,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很不利。

四、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一)划定的原则本次规划的基本生态控制用地为453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8%,其中大部分是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保护的土地,少部分是城市规划中为保持城市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而确定的需要加以控制的土地。

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结合靖江市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1、一级水源保护区、生态湿地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2、孤山景区及周边控制地带及郊野公园;3、主干河流、生态湿地;4、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5、江心洲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长江陆域;(二)空间布局1、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2、水源保护区长江取水口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0米的范围划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在取水口一级保护区范围的水域内,严禁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示牌。

3、孤山风景区孤山是市域内唯一的一个规模稍大的生物活动庇护斑块。

规划目标是采取适当措施恢复山体的原始植被,严禁植被乱伐、开山采石等现象,做好山体的保育工作,结合十圩港的水质整治,建设“青山绿水”的新孤山景区。

4、长江岸线根据岸线的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岸线功能。

按照港口码头、工业和仓储、生活旅游、取水口、过江通道、生态保护等不同类型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提高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

规划西界河口—上青龙港口、老十圩港口—蟛蜞港口、丹华港口以东部分岸线等处浅水岸线为生态过渡区。

其余岸线为有条件可以建港或适宜建港,可作为生态建设区,但是应该加强该段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尽量保持长江堤岸的自然状态,减少对长江水体的污染。

5、湿地靖江市下青龙港—靖如河段长江岸线处于靖江市与如皋市的交界部位,南临长江,与靖江 规划设计38 发展战略研究江心州隔水相望。

下青龙港——靖如界河湿地总面积约950公顷。

该段湿地作为生态保育区,严格禁止一切开发与建设活动。

规划湿地外围300米的范围为生态过渡区,保持400-600米的涵养宽度,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保持自然状态的前提下,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建设适量旅游设施。

6、江心洲江心洲是长江之中的一块绿洲,江心洲现有陆地面积633.3公顷,芦苇湿地400公顷,另外,芦苇湿地外围还有大片的浅水湿地。

规划维持靖江江心洲滨岸湿地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系统,确保关键物种(如雁、鸭类以及中华鲟等)、关键水生动植物资源得以保留。

7、生态廊道联兴港与泰兴市之间——由生态农业空间构成,避免两市连片蔓延发展。

新桥组团与东兴组团之间——由预留过江通道及两侧生态绿地构成。

中心城区与江阴工业园区组团之间——由预留锡澄靖通道及两侧的生态林带构成。

由新长铁路及两侧的防护林带构成。

新港组团内部——由夏仕港及两侧的生态林带构成。

(图1)五、对策与措施1、依法划定和公布生态控制线。

把生态控制线划定和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市规划主管部门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案,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报市政府批准。

基本生态控制线应自批准之日起在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公布。

公布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必须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地理座标及相应界址地形图。

2、对环境影响重大的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以外,禁止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进行建设。

交通引导措施。

道路交通设施由于要联系城市各功能片区,不可避免地要穿越部分生态区域,但禁止将交通引入生态敏感区。

3、规划管理措施。

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已建合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原农村居民点应依据有关规划制定搬迁方案,逐步实施。

确需在原址改造的,应制定改造专项规划,经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公示后,报市政府批准。

4、加强生态控制线执法监察工作,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统一设立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或擅自改变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标志。

【参考文献】[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靖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靖江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靖江市人大.2005.6.[3]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作者简介】季宋晔,男,靖江市规划局,注册规划师图1 生态控制图 规划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