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家谢里曼的一些资料

语言学家谢里曼的一些资料

语言学家谢里曼的一些资料1822 谢里曼1月6日出生在新布科夫(Neu-Buckow)1831 他的母亲去世1836-1841 在福尔斯腾堡当店员1841 去汉堡。

后乘船遇到海难1842-1846 在阿姆斯特丹1842 学会英语和法语1843 学会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1844 进入B·H·施罗德公司从商。

学会俄语1847 第一次订婚1850 他哥哥去世。

去加利福尼亚旅行1851 在美国1852 第一次结婚1854 学会瑞典语和波兰语1855 儿子出生1856 学会希腊语1858-1859 学会拉丁语和阿拉伯语。

去瑞典、意大利、埃及和雅典旅行1859 大女儿出生1861 二女儿出生1863 结束从商1864-1865 环球旅行:印度、中国和美洲。

出版《中国和日本》1866-1871 在巴黎。

学习考古学1861 去希腊和特洛伊。

在伊萨卡(Ithaca)发掘。

出版《伊萨卡、伯罗奔尼撒和特洛伊》。

获博士学位。

离婚1869 第二次结婚1870 父亲去世1871 安德洛马赫出生1871-1873 在特洛伊考古发掘。

普利阿姆(Priam)的宝藏。

出版《特洛伊的古物》1874 在迈锡尼试验性发掘。

同土耳其人打官司1876 在迈锡尼发掘皇陵。

出版《迈锡尼》1878 阿伽门农出生1879 同微尔和(Virchow)一道在特洛伊发掘。

发表《伊利奥斯》(Ilios)1880 在奥尔霍迈诺斯(Orchomenos)发掘1881 将特洛伊古物收藏赠送德国。

获柏林荣誉市民称号1882 同多尔普菲尔德联合在特洛伊发掘1883 出版《特洛伊》。

安克斯哈根(Ankershagen)1884-1885 在梯林斯发掘1886 出版《梯林斯》1887 去埃及旅行1888 同微尔和一道去埃及旅行1889 在特洛伊召开第一届国际会议。

伯蒂舍尔行动(Botticher&nbspoperation)1890 第二届国际会议。

12月26日谢里曼在那不勒斯逝世(摘自/forum_view.asp)补充:这位施里曼(也有把它翻译成谢里曼,舍里曼的)先生还是一位语言天才,他曾在两年内自修且精通英、荷、法、西、葡、意等十八种语言。

在他的自传Memoirs of Heinrich Schliemann 提到了他独到的英文学习法:Read aloud daily. (朗读)Don't translate. (不要翻译)Study daily. (每天研读)Write essays. (练习写短文)Have the essays corrected by an instructor. (给老师批改)Learn the essays by heart. (背诵短文)Review the previous lesson everyday. (每天复习)★传记节选★第一章微贱的年轻时代P33-P37……他把一半薪水都花在学习上了,正如他所说:“我那例行公事性质的工作十分适合我,因为它使我有足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我那被忽视了的教育。

……贫困,以及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摆脱贫困,这两者最能激励我学习。

此外,我渴望证明自己配得上米娜也是我学习的一个动力;这个因素促使我在学习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谢里曼学会了节省时间和金钱。

不过,由于他十分急切地想去给他以发财希望的异国他乡,他最先需要掌握的是什么呢?是“德文;我首先学会了正确地说和写德文。

”(奇怪,他不是出生在德国吗?)然后,他用二十节课学会了书法。

接着又学会了荷兰文和英文;他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学会了这两种语言。

“这个方法很简单,”他到了老年以后解释,“就是多做大声朗读,不作任何翻译,每天学一课,就个人感兴趣的题目写一些散文,在老师的监督之下修改他们,把他们背下来,然后在下一堂课上朗读前一天修改过的作文。

”此外,这个牧师的儿子每个星期天还去两趟英国教堂。

去那儿干嘛?因为学费昂贵,而在英国教堂里就可以免费多说地道的英语,“不管那教士说什么我都一个字一个字地跟着他小声重复。

每次去教堂,我都随身带着一本书——下雨也不例外——以便从那里面背下一些段落。

每次我去邮局赶上排队,我都一边排队一边读书。

就这样,我逐渐改善了记忆力,结果在三个月以后,我就能在每天的课上逐字地对我的老师轻松背诵……二十页长的英语散文(在把它们仔细地通读三编之后)。

我用这种方式熟记了《威克菲尔德的牧师》和《伊万荷》(Ivanhoe)的全书。

由于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我晚上睡着的时间很少,就把夜里醒着的时间全用来在脑子里复习当天晚上学过的内容。

记忆力在晚上比在白天集中得多,所以这些夜间复习经过证明也极有价值。

”在同年的下半年,他又用这种方法精通了法文。

“通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我的记忆力在一年之内得到显著增强,以至于很容易地学会了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每学一种语言只花六个星期就达到流利说、写的程度。

”不久之后,这个年方22岁的德国小伙子通过别人引荐,又在“B•H•施罗德”这家大出口公司里谋得一份作通讯员和薄记员的工作。

老板们一开始就对这个年轻人掌握七种语言深表惊讶。

几个月之后,他的新上司更吃惊了:他发现这个小伙子逐渐展示了大商人的全部优良品质,集旺盛的精力和心理的完整性于一身。

施罗德是第一个发现谢里曼天才的人。

这个小伙子很轻松地就学会了区分爪哇糖、夏威夷和牙买加糖、还能区分各种油料、钾碱、棉花、稻米、烟草和靛蓝在质量上的差别;此外还能起草这些商品的市场形势分析报告,从中表现出银行家的远见、果敢和慎重(银行家要随时了解自身在一个国家的总体地位)。

他还定期阅读外国报纸,并研究政治对商业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而所有这些,他掌握起来就像学会薄记和多种语言那样,轻松得令人吃惊。

施罗德见此不胜惊喜,就不顾他还年轻不成熟,几乎每个月都提拔他一次,这样不到两年,他手下就有了十五个职员,并获得了独自处理业务的全权。

……19世纪40年代的俄国实际上还是一片未知的土地。

那个时候,在没有铁路、坐船很不方便、坐车更难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去过圣彼得堡呢?更不要说莫斯科了。

而在这些真去了俄国的人当中,进口商也好,外交官也罢,又有几个人懂得俄语呢?还不满24岁的谢里曼这时候把目光从美洲海岸转到了东方。

在那里,不仅一切同样都有可能,而且还好像更神秘。

对他来说,再学一门语言不在话下。

像学一套外语字母这样的小事岂能难倒他?问题是,一个人在荷兰怎么学俄语呢?“我能找到的全部俄语书就是一本旧语法书、一本词典和一本译笔拙劣的《德律马库斯历险记》的俄译本。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一位俄语教师;除了那个拒绝教我的俄国副领事之外,那时候在阿姆斯特丹没人懂一个俄文字。

就这样,我在没老师的情况下学开了俄文。

几天之后,在那本语法书的帮助下,我记熟了俄文字母及发音。

接着我又使出了过去的看家本领:写短篇故事和散文,再把他们背诵下来。

由于没有老师修改,他们肯定写得错误百出;不过我还是尽力避免犯错误,方法是学习《德律马库斯历险记》的俄译本,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我琢磨,假如我能找个人听我朗诵德律马库斯的冒险故事,我很可能会进步得更快。

于是就雇了一个穷犹太人,一星期给他四个法郎,让他每天晚上来我这儿两个小时,听我用俄语大声朗读,虽然他连一个音节也听不懂。

”请想象一下这个叫海因里希•谢里曼的年轻的德国人吧。

他胸膛窄小,目光狡黠(可能已经近视),正在荷兰的一间小屋子里来回踱步,对着一个穷犹太人(他可能给这个犹太人茶水喝,以免他睡着),用俄语大声朗读一位古希腊英雄的冒险故事。

这个场面似乎预示着,统治他一生的坚定的国际主义已经以寻找现代俄国的黄金为起点,并将以挖掘古代希腊的黄金为极致。

然而,这个年轻人的充沛精力并不允许他沉溺在任何幻想或憧憬中。

他的言谈中既没有梅克伦堡,也没有巴勒斯坦;他甚至不许自己想一下自己心目中的的英雄奥德修斯。

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学俄文,因为俄国提供了一个新市场,而成为施罗德在俄国的商务代表就会使自己在对俄贸易中独当一面,甚至可以另立门户。

“由于荷兰房子的楼板一般只用一层木板搭成,所以住在一楼经常能听见四楼的一切动静。

没过多久,我的高声朗诵就吵得其他房客不得安宁,一个劲地向房东抱怨,弄得我在学习俄语期间,不得不两次迁居。

”然而这难不倒谢里曼,因为这小伙子从来没享受过高档的家具陈设或起码的舒适,所以住在哪儿都无所谓。

这时他惟一关心的就是学好俄语。

将近一个半月后,他就给莫斯科一家做靛蓝生意的大公司驻伦敦的代表写了他的第一封俄文信,并能用俄语同前来阿姆斯特丹面谈靛蓝出口的俄国商人交谈了。

希腊文是他学习的第一门与业务无关的语言;在以后几年里,他用现代希腊文写的信寥寥无几。

他的方法却依旧,为数不多的长篇大论只用来作为练习。

我最近请教了东方语言学家,有关谢里曼自学的语言,不仅有希腊文,不久以后又有波斯文、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我得到的意见如下:“这些注解和练习册显示了他是个感官学习法的奇人,永远以大踏步的节奏,行进在他这个忙碌的金融家职务所处的困境中,以及他的家庭事务中。

他不像多数外国人,在其早期努力后即失去了信心”,或只有在长时间没有干扰的学习下才有所进展;谢里曼则靠他多面的智慧和不凡的气质得以持之以恒……通过机械性的行句和视觉帮助记忆,他取得了惊人的结果。

他开始时要求他的老师写下一长串他自己选择的生词,以及包含这些词汇的句子,然后全部都自己抄写下来,记下含义,然后默记在心。

之后他再引申出其他句子,由另一些词汇组成,用第一批词汇作为这第二批词汇的组成的向导,并指导构筑新句子,再找老师来纠正。

如此,他迅速扩展他的词汇,在字典的帮助下,直到句子不断加长并逐渐复杂。

”“得益于这种现象感官记忆法,他在几天里就成功地学习了新的语言和大量的词汇,使他在六周后,即可以口头或笔头表达他的思维了。

自始至终,他都用印刷体以节省时间,因为他是个急于收获劳动果实的人,甚至果子还未熟就急于采摘。

尽管如此,他后来用阿拉伯文写的一些习作也是些非常精美的文章,虽然用的也是印刷体。

问题依然是,这个无可争辩的天才为何要花这些精力来学习这些他派不上用场的语言。

这个问题可以说,谢里曼就是具有这么独特的个性,多少有些异于常人,总是不知为何就要学些什么东西。

关于这种情况,夏洛特说过:…事实即是如此;没有什么可解释。

”至于希腊文,解释很简单:谢里曼自己迟早总要用上它。

在他的自传草稿中,讲述了古典的神话如何激发了他的想象,以及当他在施特里茨即将开始学习希腊文时,却不得不离开了那里的中学时的忧伤。

他花了这么多笔墨来让我们相信,这是成为他日后耿耿于怀的事件。

在这个七岁男孩的眼里,世界的历史被描述为特洛伊城的焚毁,在他最秘密的笔记中,他铭记终生地将它记载;在他晚年,他亦反复告知他妻子和朋友,并常在写作中体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