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小学语文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给小学语文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给小学语文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新课标指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有效创新教育。

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论题作如下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

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产生创新意识,教师要抓住促进学生创新的时机,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不断产生新的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

就语言文字方面来说,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有创新意识,要有意识地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意识:要树立标新立异的意识。

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发挥其创新才智。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首先要表扬,哪怕问题很简单或意义不大,教师也要根据情况认真给予作答,保护这些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对提得好的学生更要给予大力表扬,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在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重视实践。

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进行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

如教学《狐假虎威》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自编自演童话剧;《鲸》这篇文章属于抽象说理型,为此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使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造。

这样学生不仅会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课堂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马踏飞燕》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
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

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完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

经过这种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学生认识能力的巨大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符合现实。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内核。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思维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唯有思维的参与,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其声、形、光、色的作用,视听结合,可以深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对知识的获取也多是依靠直觉,因此,在小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不但可以丰富思维内容,而且可以创设多种思维方法。

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亟待消除的不确定认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字斟句酌,在繁中
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起思维的准确性。

如在讲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运用多媒体呈现一幅画面:一枝经霜的红叶,在诗人身后还有一匹瘦马,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经霜的红叶”联想到“秋天”,由“瘦马”联想到“异乡”“异客”。

通过联想来理解古诗的主旨。

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由表达
传统的作文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放开思路,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表达方式上随心自主。

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

我在教学中,无论是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我都鼓励学生尝试倾吐真情,只要文字通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有一定的思想,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如一次作文课,我以“笑”为写作范围,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

首先我启发学生,笑有多种多样,有大笑、微笑、苦笑……让学生选材后自拟题目,自由表达,可以选择任何题材和体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天地。

学生没有了后顾之忧,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写出了《老师的微笑》,有的写出了《他笑得……》,有的写出了《一个不会笑的同学》,学生们尝到了自由表达的甜头,习作积极性迅速高涨起来,思维也被打开了。

此外。

对于状物作文,即使是同一事物,我也常常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去观察,自由地表达。

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习作多姿多彩,新意倍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彻底消失了,学生慢慢爱上了习作,也
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