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呈现形式丰富而开放,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给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和保护。
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
这样能使学生产生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主动地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
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
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
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
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
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
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
”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
”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
嘿,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
四、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
分在一起。
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向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
例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新才能而惊叹、称赞。
总之,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