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12-1 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相对酸性大小:
12-2 预测下列反应的产物:
12-3 在叔丁醇中于室温下用叔丁醇钾处理酮A,几乎完全得到酮B;而酮A在低温下(-72℃)于四氢呋喃中与二异丙基氨基锂作用,接着加热,则主要得到酮C。
试写出酮B和酮C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生成两种不同产物的原因。
O
O
O A B
1. t-BuOK, t-BuOH
2
C
A到B的转变:
A到C的转变:
在室温下反应时,A生成热力学控制的产物B;而在低温,大位阻碱(LDA)作用下时,生成动力学控制的产物C。
12-4 试写出下列反应进行的机理:
O
Ph Ph
O
MeOH
+
Ph
Ph O
(1)
51%
逆反应机理同理。
(Tetrahedron Lett. 2014, 55, 761)
(J. Org. Chem. 2007, 72, 7455)
12-5 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从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称为青蒿素。
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研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药物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之一。
我国著名有机合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维善教授在青蒿素的全合成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首次全合成。
他所采用的合成路线如下:
〔Bn = 苄基;LDA = [(CH3)2CH]2NLi(二异丙基氨基锂);p-TsOH = 对甲苯磺酸〕(1)写出中间体B、F和G的立体结构式。
(2)中间体C在LDA存在下与3-三甲基硅基-3-丁烯-2-酮反应时,除了得到中间体D之外,还可能产生2种副产物,它们是D的异构体。
试写出这2种可能副产物的结构式。
(3)写出由中间体D到中间体E转化的机理。
12-6化合物(-)-A与1-戊烯-3酮在NaOMe/MeOH中加热回流12小时,生成主要产物B和少量的C,并以33%收率回收得到外消旋化的原料( )-A(J. Org. Chem. 2006, 71, 416-419)。
试推测B、C和(+)-A形成的可能机理。
(-)-A在碱性条件下,会生成中间体Ⅰ,再次成环的过程中就会生成(+)-A。
由于该反应是可逆的,因此两种产物的比例为1:1。
同时(-)-A和(+)-A还会有相应的差向异构体,结构如下:
至于甲基和羟基处于反式是因为C左边的环对此构型有一定的影响。
12-7 以乙酰乙酸乙酯或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用必要的有机、无机试剂合成下列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