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服力:说服他人的50个秘密》读书笔记

《说服力:说服他人的50个秘密》读书笔记

《说服力:说服他人的50个秘密》读书笔记
我本人认为,沟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沟通的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当然不仅限于语言、文字,其目的亦是不一而足。

而众多沟通目的中,“说服”无疑是尤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其重要性仅次于理解的目的。

说服力是指说话者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受众的能力,我一直认为其能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在服务人员、策划人员、营销人员等经常需要同他人打交道的从业人员身上更能体现出来。

《说服力》中的说服方法主要围绕六个说服力原则:互惠原则(即以恩报恩)、权威原则(做决定时寻求专家帮助)、承诺/一致性原则(即言行一致或行为与价值观相符)、稀缺原则(即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喜欢原则(我们会对喜欢的人表示赞同)和从众原则(即跟随他人做法)。

翻开本书,毫不意外地充满了典型的美国人风格。

罗伯特•西奥迪尼提出50个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帮助读者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让人在阅读中对书中的内容悄然信服。

在此,我就本书中我较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分析。

1、相似性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服他人(A)时经常会列举第三人(B)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但这种举例并不能无往不利地发挥作用,书中就此作出的解释为:A 同B之间不存在或存在极少的相似性。

作者提出:举荐人(B)与目标人物(A)相似之处越多,达到的说服效果越好。

二者相似之处越多,目标人物便越容易感同身受,从而接受游说。

也就是说,选择举荐人时要抛弃主观因素,不一定要选你认为最优秀的人,往往与A相关性最高的人更为合适。

2、反面案例的不当性
在A接触到反面案例之前,他并没有产生反例中的想法,可一旦接触到反面案例,发现原来某种不当行为极为普遍后,其内心反而会更容易接受不当行为——这是普遍性,即从众性带来的反面影响。

反面案例容易让人们看到不当行为的普遍性,因此人们就不会去改正行
为。

所有,当说服过程存在隐射不当行为的普遍性这种情况时,最好避免运用反面案例,可以直截了当的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3、折衷效应
符合最低限度的使用需求,又不会超过最高心理价位的商品往往是我们采购时最终选择的商品,这即为折衷效应。

当只有两个合适的商品供我们选择时,我们通常会选价格较低的那个。

此时如果有价格更高的商品出现,我们又会放弃最便宜的那种而购买中间价位的商品。

这一点在销售过程中颇为适用,我们在销售过程中,提供两套方案虽然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但同样的,客户选择低价方案的可能性随之增加,这极有可能会导致我司利润点的下降。

所以,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不妨做出三套方案,供客户进行“折衷”选择。

4、提醒危害性的方法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提到——当对客户、内部人员提出问题、隐患时,尽量附上一条或多条解决方案,这便是最好的提醒方法。

作者指出,在提醒他人危害性的同时,告知其能采取的措施非常重要:人们对能用何种方法消除恐惧越清楚,就越不会在心理上排斥劝说。

不然人们可能会做出两种反应:一是逃避这种隐患——因为过于难以解决;二是忽视这些隐患——懒得思考解决方案。

5、团体迷思
集体会议容易产生灾难,会议作出的决策在某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失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团体迷思”。

团体迷思最初是由记者威廉姆•怀特提出的,它是指在团体决策的过程中,队员更看重相互间的合作与认同,而不希望听取不同意见。

“团体迷思”的诱发因素通常有,对团体凝聚力的追求、对外界影响的排斥、独裁式的团队领导人。

组织中的任何一层都可能存在这样的诱因,最后在为达成一致造成的压力下,团队会赞同领导者的意见。

而在作者看来,团队领导者虽然具备领导的能力,但在一些涉及到具体专
业工作的事情上很难超越专业人士,而一旦二者之间产生分歧,在团体迷思效应之下,集体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当然,团体迷思不是不可解决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团队领导人在参与人员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得不说,罗伯特•西奥迪尼拥有极强的说服力!他说说服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