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详析诗歌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主要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其详细分类如下表: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双关、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互文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叙事抒情等)描写: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细节、白描、感官、观察角度等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象征、赋(铺陈)比兴、渲染、烘托、用典、抑扬、以小见大、重章叠句等篇章结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铺垫等构考点分解一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5、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6、对比: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用设问句开篇,点明本诗追溯英雄伟业的题旨,领起下文三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
10、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结构来讲,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从内容看,“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1、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考点分解二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①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安史之乱后,诗人只身站在宜阳城头,极目远眺,只见土地荒芜,野草满目,城外流水东流复向西,再也难见农民用流水灌溉万顷良田。
路转春山,人迹罕至,任春花吐芳、鸟啼婉转、送尽春光。
全诗说尽宜阳城外凋残荒凉,却不露乱离之事,于花落鸟啼之中,寄寓了多少兴亡之感!可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②情景交融: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③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梅的高洁表现了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
④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⑤叙事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二)描写技巧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长诗《陌上桑》中,“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突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2、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使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鸟鸣山更幽”,通过这些动景,动中见静,愈见其静。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后两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现得更为深远。
4、细节描写:也称工笔,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5、白描: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6、感官:指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观察事物。
有时几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运用,往往会起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句视听结合,描写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7、观察角度: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视角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为下面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