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源国文化概论三级项目报告》——“中英旅游文化差异”小组成员:边凯月 1314050410杨鑫 1314050410李亚慧1314050410罗媛媛 1314050410李凯凯 131405041041指导教师:冯麟茜2016-11-27【摘要】中英传统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中英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国人喜好中庸之道,不爱过分张扬,甚至以自我贬抑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
而英国文化则倾向于开拓、好奇、竞争、冒险、坦率、独立、自信、勇于创新、注重个人主义等。
我们可以从中可以探求境外旅游的发展策略。
我国的旅游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建立起一套既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中英;旅游文化;比较目录【摘要】 (2)前言: (4)一、中英社会人文的差异对比 (5)(1)姓氏对比 (5)(2)称谓对比 (5)(3)问候对比 (5)(4)教育差异 (6)(5)节日差异 (6)(6)宴客对比 (6)(7)家庭关系对比 (7)(8)个人和集体荣誉对比 (7)(9)隐私对比 (8)(10)婚姻对比 (8)(11)禁忌对比 (8)二、中英旅游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9)1.旅游饮食观对比 (9)2. 旅游审美观对比 (9)3.旅游消费观对比 (10)三、旅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比 (10)1.旅游方式和动机 (10)2 关于导游服务 (11)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前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这学期学习了冯麟茜老师的客源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下面是我们小组学完这门课后,浅谈对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些理解。
通过这篇项目报告,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对去英国游玩提供了简单的素材。
也能让中英之间更好的文化交流。
分工:李凯凯——Word文档编写边凯月——罗媛媛——杨鑫——李亚慧——一、中英社会人文的差异对比(1)姓氏对比1.汉语的姓氏名号中,有单姓、复姓、三字或四字姓之分,以单数姓居多。
英国姓氏中有复姓,但数目极少,主要是单姓。
2.汉语和英语的姓氏中,姓是世代相传的,子女一般承袭父姓。
但中国妇女婚嫁后保持本姓,英国的已婚妇女一般改随夫姓。
比如Marry Cooper嫁给了Jim Tailor那她婚后就叫Marry Tailor.3.汉语姓氏和英国姓氏体系中,名字都有性别之分。
如Francis是男名,而Frances却是女名。
4.汉语名字的排列顺序和英语正好相反。
中国是先姓后名,而英国则相反。
5.在中国,称呼他人名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忌讳直呼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名字。
(2)称谓对比相同之处: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一样,有利于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不称等类型。
他们都受到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制约。
不同之处:1.汉语中某些亲戚称谓可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
比如汉语中“阿姨”就可以用于称呼年龄偏大的妇女,而在英国这种用法不普遍。
2.有时有些称谓语无法在对方称谓语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称谓。
如英语中“sir”一词,尽管很多人都译成“先生”,实际上它比汉语中“先生”的含义要广。
汉语中“先生”一词大多只用于对大教育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
(3)问候对比相同之处:1. 问候具有相互性。
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甲问候了乙,乙必然会做出反应。
中国人相见均喜欢用“你好”来问候对方;而英国的人们初次见面大多会说“How do you do?”2. 问候形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地位、身份等因素影响。
例如“新年好”“新年快乐”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段使用。
不同之处:即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长爱用“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啦”等话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国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侵犯个人隐私,他们通常会用谈天气来问候对方。
(4)教育差异中英应试教育之差,应该是外界呼声甚高的。
中国的学生在老师和学生的带领下过于追求成绩,而英国的老师则注重学生品格上的教育。
同时英国的教育课堂十分开方,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比之下,中国的教育过于拘谨,这也是东方和西方的一大差异。
英国教育仿佛大部分的时光都在讨论当中度过,而且上课时间很短暂,上课的时候还可以随时提问和解答,课后的作业也相当少。
那么我们呢?很真实的说,看见的永远是忙碌的学生以及忙碌的家长。
中国的古语是这样描述学习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的祖先以高山和大海来比喻学习。
于是我们自觉埋头学习。
英国的课堂上,学生非常的自由,听不懂是老师的问题。
在中国的课堂上我们是默默的聆听者和安静的模仿者。
在教育方面,中西方在看重知识方面是不同的。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英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英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在教育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5)节日差异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节日方面有着较为浓厚的农业色彩,也有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的节日以家庭内部为中心,而英国则是以自我为中心。
英国的节日通常受到宗教色彩的影响,向往自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没有中国紧密。
(6)宴客对比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林语堂先生说,英国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
在英国人眼中,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
所以英国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烹饪方面远逊色于中国。
他们请客时礼貌周全,但缺乏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饭菜也比不上中国的丰盛。
中国人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内心的欢快。
(7)家庭关系对比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
哪怕成家立业,另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中国人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然而英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别说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英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
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
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
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当然。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
现实中的英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实在天差地别。
(8)个人和集体荣誉对比英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在英国人看来,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在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方面,英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英国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
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9)隐私对比由于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视自己的隐私,也不尊重他人隐私。
而在英国,这是无方想象的,他们认为隐私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英国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
但隐私也不是绝对的。
对于一些官员、明星而言,是没有隐私权的。
(10)婚姻对比英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就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而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
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11)禁忌对比在跨文化旅游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禁忌。
“禁忌”一词,国际学术届统称为“塔布”,英语音译“Taboo”.禁忌几乎无处不在,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政治外交等都有禁忌的身影,故择要加以介绍。
社交禁忌: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须事先预约,带上一些小礼物,准时拜访,不可提早拜访,忌突然造访。
②饮食禁忌(餐桌禁忌):在英国喝汤是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时忌弄响水杯,取菜时,刀叉忌出声。
进食时,忌口中有食物还说话。
餐毕,刀叉按规矩放好,忌当众剔牙。
中国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碗;忌把筷子悬空中,眼睛搜索爱吃的菜;忌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中;数字禁忌:“三”几乎在所有的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尊重,被视为神性、尊贵和吉祥的象征。
“四”在中国,他被视为一个不吉祥大刀数字。
由于和“死”同音,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欢迎。
人们尤其要避开“十四”(谐音“要死”)。
在英国,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会避开周四,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六”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意味着顺顺利利,俗话说“六六大顺”。
“七”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是吉祥的。
因为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万物。
“十三”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是不吉利的数字。
尤其在英语国家,“十三”可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