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复习要点第一章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分类: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本法所称环境影响―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_ 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分类(时间顺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1.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 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3.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 推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进程5.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客观、公正、公平公众参与注意点(填空或选择)1. 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范围规定需要进行公众参与的只限于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并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但若评价项目有涉及敏感区域环境问题的,必须进行公众参与。
2. 公众参与的组织者负责进行公众参与的主体是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可委托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征求公众意见的活动。
2003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4年2月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问答)1. 具有法律强制性: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是为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与破环而约束人们在制定规划和从事建设活动时必须遵照执行的工作准则,所以这项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一样具有不可违抗的强制性。
2.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是投资项目管理中必须履行的一个独立的法律程序。
3. 分类管理与分级审批:重大影响应编制报告书,轻度污染应当编制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不同类别的建设项目由不同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4.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持证评价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章环境法规构成(6项):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环境标准、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法律分类综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单行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法(森林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
环境法规的相互关系(4条)1. 法律层次的效力等同2. 后法大于先法3•行政法规的效力次于法律4.国际公约优先环境标准体系(P17):国家标准体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选择)1.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2 •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3. 标准分为跨行业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两者不交叉执行。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识别三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典型报告书编排格式(16项)1. 总则2. 建设项目概况3. 工艺分析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 社会影响评价7. 环境风险评价8.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9.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10.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2.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13. 公众意见调查14. 方案比选1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6. 附录和附件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核查表法(常用方法)、矩阵法、网络图法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物理模拟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第四章工程分析的重点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和途径不同,环境影响评价中常把建设项目分为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两大类。
污染型项目其工程分析是以对项目的工艺过程分析为重点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以对建设期的施工方式及运营期的运行方式分析为重点。
工程分析阶段划分(选择)根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建设项目分为建设期、生产运营期、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进行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从三个方面注意:1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2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3环境特征的相似性三本帐(P47)例4-31. 新建项目的两本账:一本账是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另一本账是污染防治措施实施后能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两本账之差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2. 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三本帐:第一本账是改扩建前排放量;第二本帐是扩建项目部分排放量(用产量比例计算);第三本帐是技改完成后排放量。
1+2 —3=以老带新十二五期间国家总量控制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清洁生产等级(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要求。
其中,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在清洁生产审核中是非常重要的两类指标,属于定量指标,其余四个属于定性指标或半定量指标。
工程分析技术要点1. 工程组成完全2. 重点工程明确3. 全过程分析4. 污染源分析第五章大气评价工作等级及划分依据(P77)主要指标是最大地面占标率Pi与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最大地面占标率P i =2 100% 估算值除以标准值C si标准值采用小时浓度的二级标准或日平均浓度的三倍评价范围以污染源为中心,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边长的矩形,不小于5KM线源中心两侧200米范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范围;确定计算点;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确定气象条件;确定地形数据;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选择预测模式;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现状背景值的叠加对大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 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 的叠加影 响。
第六章水体污染物根据污染性质分为四类: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和废热 河流的BO —DO 耦合模型(S — P 模型)(P97)评价工作等级 的四个判据[P101]单因子指数法(标准指数 P109)一般水质因子溶解氧pH 的标准指数若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就超标I C 2 +C2内梅罗指数法c 「C max C V 2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
ISE (P111) ISE —(Cs-Ch )QhISE 越大该项水质参数影响越大零维模型(s-p 应用)(P113)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总汞、砷、 铅、六价铬、镉十项指标在丰平枯水期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滦他各项指标应不低于80%第七章噪声按来源 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
环境噪声污染 是指声源所产生的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并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工 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评价量的选择 (P133)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判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 C P Q P C h Q hQp Qh Cx = C 0exp(-k x86400uQp 排放浓度,Qh 河水流量 k--降解系数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以及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口数量噪声计算 几何发散衰减(P14Q第八章固体废物分类废物来源: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污染特性: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两大类:1. 对一般工程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2. 对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特点:1.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必须重视贮存和运输过程,即全过程控制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固定的评价模式(问答)填埋场渗滤液泄漏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填埋场产生的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以及可 能发生的爆炸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填埋场的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填埋作业和垃圾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填埋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孳生的害虫、昆虫、啮齿动物以及在填埋场觅食的鸟类以及其他 动物可能传播疾病填埋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及尘土等未来得及覆土压实情况下 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环 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 垃圾填埋场主要污染源是渗滤液和填埋场释放的气体 年轻填埋场与年老填埋场的区别年轻的填埋场(5年以下):水质特点pH 较低,BOD CODS 度高,色度大BOD/CO 比值高,重金属 离子浓度高年老的填埋场(5年以上):pH6~8 BOD COC 浓度较低,BOD/COD 匕值低,NH3-N 浓度高,重金属 离子浓度下降,可生化性差。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主要原则1. 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2. 全过程管理原则3. 分类管理原则固体废物的管理制度1. 废物交换制度2. 废物审核制度3. 申报登记制度4. 排污收费制度5. 许可证制度6. 建立废物信息系统和转移跟踪制度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 1. 2. 3. 4. 5. 6. 7. 8.1. 阶段性2. 区域性或流域性3. 高度相关性和综合性4. 累积性5. 多样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方法:生态机理分析方法、图形叠置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影响范围表9-8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要求(多选P18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段与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是一致的,一般项目主要为施工建设期和运营期,但对于某些特殊项目,应包括设计期和服务期满。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由基础图件和推荐图件构成。
从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考虑,实施减缓措施的主要途径按考虑的优先程度有保护、减缓、恢复、补偿和建设。
(选择,注意顺序)第十章环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两个特点环境风险评价按评价内容分为危环境化学品的风险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