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有源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首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阳东县有源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处理有限公司编制单位:中山大学二OO九年六月目录第一章项目合理合法性论证及厂址比选 (4)1.1项目必要性分析 (4)1.2项目合法性分析 (5)1.3项目土地利用合法性分析 (8)1.4项目建设规模合理性分析 (9)1.5项目排污方案合理性分析 (9)1.6厂址合理性分析 (10)1.6.1 选址原则 (10)2.6.2 选址比选 (11)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14)2.1项目概况 (14)2.2首期建设内容概况 (15)2.2.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填埋处置工程 (15)2.2.2严控废物综合利用及填埋处置工程 (16)2.2.3电子废物综合利用及贮存转运工程项目 (16)2.2.4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贮存转运工程项目 (17)2.2.5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20)2.2.6 危险废物收运及储存系统 (22)2.3总图布置 (24)2.4工程技术方案 (25)2.5主要原材料、资源消耗 (26)2.5.1 主要原材料消耗 (26)2.5.2 燃料消耗 (27)2.5.3 动力消耗 (27)2.6运营期污染物产生与控制 (27)2.6.1 水污染物控制 (27)2.6.2 大气污染源分析 (33)2.6.3 噪声源分析 (37)2.6.4 固体废物产生分析 (37)2.7污染物排放量汇总 (38)2.8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 (38)2.9服务期满后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0)第三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2)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2)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2)3.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2)3.4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43)3.5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3)3.6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4)3.7河流底泥质量现状调查 (44)3.8评价区域地下水利用现状 (44)3.9选址地质条件 (44)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 (46)4.1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6)4.1.1卫生防护距离 (46)4.2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46)4.3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47)4.4运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 (47)4.5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47)4.6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9)4.7运营期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49)4.8运营期社会及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50)4.9运营期农业环境影响分析 (50)4.10施工期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0)4.11服务期满后环境影响分析 (52)第五章环境风险评价 (53)5.1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53)5.2环境风险评价范围 (53)5.3环境风险识别 (53)5.4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54)5.4.1 总体事故预防思路 (54)5.4.2 收运和储存过程风险防范措施 (55)5.4.3 废物处理过程风险防范措施 (56)5.4.4 填埋过程风险防范措施 (59)5.4.5 风险防范的管理对策 (60)5.5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60)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61)6.1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61)6.1.1 运营期废水处理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61)6.1.2 安全填埋场防渗措施可行性分析 (63)6.1.3 运营期废气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63)6.1.4 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67)6.1.5 运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67)6.1.6 地下水保护措施可行性分析 (68)6.1.7 地表水控制措施可行性分析 (68)6.1.8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可行性分析 (68)6.2施工期环保措施及对策 (69)6.2.1 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69)6.2.2 施工期大气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69)6.2.3 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70)6.2.4 施工期固废处置环保措施及对策 (70)6.2.5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及对策 (71)6.2.6 加强水土保持及边坡防护工程的建议 (72)6.3服务期满后环保措施及对策 (73)6.3.1 安全填埋场封场措施 (73)6.3.2 安全填埋场填封场后的监测与管理措施 (73)6.3.3 服务期满后其它环保措施 (74)第七章评价结论 (75)第一章项目合理合法性论证及厂址比选1.1 项目必要性分析随着阳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产生的“三废”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环境综合整治,阳江市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基本得到遏制,但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仍有日趋恶化的趋势,引发了一系列的水源、农田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究其原因,主要是阳江市的工业体系以五金刀剪企业为主,生产过程产生的五金表面处理废物,如抛磨废渣及电镀表面处理污泥等,产生量大,涉及范围广,没有一个相对集中处理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场所,企业单独处置难度太大。
据统计,阳江市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量约15万吨,除小部分与城市生活垃圾混排、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置外,仍有10万吨左右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严控废物随意弃置、乱排乱放,甚至用作工业开发区的填复土,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因此规划、建设阳江市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填埋场已势在必行。
同时,阳江市及周边地区的危险废物、严控废物污染情况也日趋严重、处理处置滞后。
据调查,阳江市及周边地区危险废物、严控废物产生总量超过80万吨。
其中,综合利用总量约为4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50%左右;危险废物、严控废物处置总量约为26万吨,处置率约为31%;危险废物贮存量约为1.1万吨,贮存率低于2%;危险废物、严控废物排放总量约为15万吨,排放率约为18%。
由于大部分综合利用处理处置设施并没有完全做到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其中大约有近10万吨危险废物仍存在较大的污染威胁。
到目前为止,阳江市及周边地区危险废物最终处理处置设施只有茂名市粤西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还没有投入使用),而一般工业废物及严控废物填埋处置场在全省范围还处于规划论证阶段。
同时,大量无证经营严控废物及危险废物回收利用的单位由于技术落后、工艺简陋,没有经过严格的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隐患,甚至已造成不可估量的环境污染危害与影响。
粤西地区茂名石化乙烯工业公司也曾经建设了一个化工废物填埋场,采用刚性构筑物对其企业产生的化工有害废物进行填埋处置。
但按照现行的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该场已不符合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的要求。
因此,必须建设一个规范安全的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综合处理系统,以维持阳江市及周边地区总体环境的安全。
1.2 项目合法性分析1、国家法规及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防治法》(2005.4.1)第三条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本中心的建设内容不列入禁止类和限制类,而且属于鼓励发展行业中第二十六类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第7项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和第18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
因此,本中心的建设符合国家固体废物法规及产业政策的要求。
2、广东省法规及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4.1.14)中第十五条规定:鼓励建设跨行政区域的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鼓励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应当支付处置费用。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粤环[2003]54号}规定:(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处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各个工业企业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对历年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要求进行限期治理;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泥厂等高温焚烧设备对其进行安全处理处置。
2005年前,选择广州、云浮、韶关等市大型水泥回转窑对电镀、印染和制革污泥进行焚化试点。
至2010年,全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中心,消纳大部分工业固体废物。
为解决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处置中心共12个,规划投资8.2亿元。
根据该规划,拟建设茂名阳江工业固体废物联合处理中心(处理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待选厂址位于阳江三甲—八甲—潭水三角区。
一期2006年建成200吨/日、二期2010年建成300吨/日,主要服务范围为茂名、阳江。
(2)危险废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采取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
处理处置危险废物要综合利用、安全填埋和焚烧相结合。
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优先采用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不适合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应根据其性质、产生状况和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集中的安全填埋场或焚烧处理设施。
2005年前,基本完成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一期)、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及安全填埋场(二期)、粤西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一期)以及广东省剧毒化学品废物处理中心的建设工作。
至2010年,建设覆盖全省危险废物安全集中处理处置基地,满足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的需要。
全省规划跨区域建设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项目共11个,规划投资30.4亿元。
根据该规划,拟在2010年完成茂名粤西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一期2006年建成6万吨/日、二期2010年建成5万吨/日,主要服务范围为湛江、茂名、阳江。
(3)废旧电子电器:废旧电子电器污染控制要从源头开始,在电子电器制造业大力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工程,逐步扩大“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等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比例。
从废旧电子电器中回收有用资源,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明确规定电子电器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其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有回收和处理的责任。
全省还要建立满足需要的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点。
有条件的企业必须自建回收网络和处理处置基地;不能自行回收和处理处置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付费给专业公司回收和处理。
2005年前建立省、广州、清远、顺德、深圳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基地,解决部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问题。
至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场所,防止废旧电子电器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