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专题
环评爱好者辑录
输变电项目最特征的问题是电磁污染,所以无论是从影响分析上还是在专题设置上以及在评价重点、评价范围、环境影响预测、环境保护措施上,都要首先考虑到:工频电场、工频磁、无线电干扰等。
1、输变电项目评价的专题设置
2、输变电项目评价重点
3、输变电项目评价环境影响识别(输变电工程主要环境影响)
4、输变电项目评价评价范围
5、输变电项目的主要评价因子和预测因子
6、输变电项目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7、变电所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8、送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9、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环评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输变电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专题设置)
1、自然与社会环境调查。
2、环境现状监测、调查与评价。
3、工程分析
4、电磁污染、噪声、环境空气、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等环境影响预测。
5、水土保持
6、环境保护对策
7、清洁生产
8、环境监测与管理
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公众参与
二、输变电项目评价重点
以工程分析、电磁环境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为评价工作的重点。
三、输变电项目评价环境影响识别(输变电工程主要环境影响)
1、建设期:
变电所和输电线路对对环境影响
环境空气的影响,水环境的影响,环境噪声的影响,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运营期:变电所与输电线路对环境影响
环境噪声,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的影响;变电所生活污水影响。
四、输变电项目评价评价范围
1、噪声:
(1)、变电所:厂界噪声评价范围为围墙外1米的环境噪声评价范围为半径100米的敏感区内和附近居民区。
(2)、线路:边相导线两侧50米带状区域范围内
2、工频电磁场:
(1)、变电所评价范围为以变电所为中心500米的范围。
(2)、输电线路评价范围为送电线路走廊两侧30米带状区。
送电走廊为边相导线投影外20米区域。
3、无线电干扰
(1)、输电线路走廊两侧2000米带状范围内。
(2)、变电所所址围墙外2000米的区域。
4、生态环境:
输电线路和变电所周围500m范围。
5、水土保护:
主要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等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五、项目的主要评价因子和预测因子
水、气、声都是常规的通用的;
特殊的有:
(1)、电磁辐射:工频电磁场强度→预测相同
(2)、无线电干扰:0.5MHZ的无线电干扰→预测相同
(3)、生态环境:植被特征与覆盖→预测因子→项目建设对植被破坏与恢复。
(4)、水土保护:水土流失→预测相同
六、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送电线路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
施工期
(1)、临时占地将使部分家作物、果树、高大乔木等遭到短期损坏。
(2)、材料、设备、运输车辆产生噪声和扬尘。
(3)、修筑施工道路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产生扬尘
(4)、塔基场地平整、基础开挖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量水土流失、扬尘、固废和机械噪声。
(5)、土建时的混凝土及基础打桩等产生噪声
(6)、施工现场人员居住场所搭建临时生活取暖炉灶,产生的环境空气污染。
(7)、人员及车辆进出等将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对野生动物产生一定影响。
运营期
(1)、工程沿线拆迁房屋、砍伐森林、改变局部自然生存环境。
(2)、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原有土地功能。
(3)、输电线路下方及附近存在的电、磁场对人、畜和动植物产生影响。
(4)、输电线路干扰波对邻近有线和无线电装置产生影响。
(5)、高压线路电晕可听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变电所:
施工期:由于地表的开挖,工程车辆的行驶,施工人员生活等,施工区域将产生水土流失、粉尘、噪声、弃土(渣)、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等。
主要影响是生态环境。
运营期
(1)、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
变电所内高压线以及电气设备附近,因高电压、大电流而产生较强的电、磁场;变电所内500KV电气设备、导线、金具绝缘子串亦可能产生局部电晕放电,都可能产生无线电干扰源,通过出线顺导线方向以及通过空间垂直方向朝着变电所外传播高频干扰波。
(2)、废水:变电所值班日常生活污水。
(3)、固废:变电所值班日常生活垃圾。
事故时的废变压器油→危废集中处理。
(4)、噪声:变电所内断路器、电抗器、变压器、火花及电晕等产生较高的连续电磁性和机械性噪声。
七、变电所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变电所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没有可供使用的推荐预测计算模型。
因此,电磁环境的预测主要靠类比的方法。
类比对象的选择原则:
1、电压等线相同。
2、建设规模、设备类型、运行负荷相同或相似。
3、占地面积与平面布置相同或相似。
4、周围环境、气象条件、地形相同或相似。
八、送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1、线路选择:
避开了城镇规划区、开发区、居民区….敏感点,与工频电、磁场,
无线电干扰敏感区保持安全距离。
2、电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1)、线路保护范围一般地区各线路电压导线的边1米延距离500KV 为20米
(2)、居民防护措施:300KV送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9.0米;上述距离在最大偏风情况下不应小于8.5米;同时对住人房屋要求导线偏风至该占地地面1米处未畸变场强不得大于4kv/m,超过这个标准予以拆迁。
(3)、通信设施防护措施:保持最大距离。
(4)、输电线路电磁污染的防治。
九、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环评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环境保护角度,做好工程选线、选址、选型工作。
选线:输变电线路路径应避开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城镇规划区、机场、军事目标及无线电收信台等重点保扩目标。
选址:变电所、开关站选址要尽量少占农田、远离村镇,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等。
选型:设备选型应考虑采用低噪声及降低无线电干扰的主变压器、电感器、风机等嫂备:杆塔选型应做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论证。
2、以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针对线路沿线变电所周围环境敏感目标进行预测和评价。
运行期在输电线路和变电所附近存在较复杂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无线电干扰场强。
该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做好上述三项电磁环境指标的评价工作。
具体工作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根据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和工程环境特点确定环境保护敏感
目标。
工频电场、磁场的评价范围为边导线外50m(20m走廊带+30m);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为2000m,如线路周边无敏感的无线电收信台,重点为100m内的村庄和环境敏感目标。
所以应重点调查拟建工程线路两侧100m内和变电所500m内的敏感目标,给出居民区内的人数、户数、环境特征以及与本工程之间的方位、距离、高差关系。
第二步是对电磁环境三项指标进行预测。
根据模式计算和类比监测表明,三项电磁环境指标中,环境制约因素是工频电场。
工频电场预测应给出:线路高14m时(通过村庄居民区的设计高度)线下地面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分布及使边导线外5m处工频电场<4kV/m时线路应抬升的高度。
第三步是根据预测计算结果(包括参照类比监测值),针对具体的村庄或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目标进行评价,提出污染防治对策。
一般用三种对策:(1)线路避让摆动。
当线路经过地区有较大村庄或通过居民密集乒时,线路应尽量摆动避开。
(2)抬高线位方法。
当线路周边为居民密集区或村庄房屋较集中时,可采用抬高线位方法,尽量减少拆迁移民。
此时应给出抬高线位后,距边导线最近敏感目标的距离和工频电场预测值。
(3)拆迁方法。
当线路周边房屋较少或房屋建设质量较差时,宜采用拆迁方法。
此时应给出拆迁的户数、拆迁后最近建筑距边导线的距离及工频电场预测值。
3、声环境影响评价应重点针对变电所,并兼顾线路。
变电所集中了主变压器、电抗器、风机等众多声源,且具有中低频特征,应按相应评价工作等级进行厂界噪声预测及综合噪声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预测。
交流输电线路噪声影响虽然较小,但在阴雨天气噪声影响明显,应进行线路噪声影响的类比监测分析。
4、做好施工期生态影响评价,变电所、水环境影响评价、拆迁安置及公众参与等工作。
5、变电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收集管理和处置应按规范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