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谈话的艺术与技巧

班主任谈话的艺术与技巧

班主任谈话的艺术与技巧与学生谈话交往,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谈话,不但能够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究学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而且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

因此,能否正确、合理、充分地运用好谈话这一形式,并掌握谈话的技能、技巧,对能否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一、与学生谈话应注意的问题(一)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必须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

在方法上,可搞些“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注意在一切可以接触的领域里,经过直接和间接的了解,掌握学生具体特点,如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愿望、要求、生活经历、政治态度、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摸清学生思想认识有什么问题,当前的思想情绪怎么样,哪些方面的问题是主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这些准备工作做得越周到越好。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才能胸中有数,对症下药,从而抓准问题,确定话题,为正式进入谈话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谈话中的心理状态各有所异,这也需要班主任在谈话前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而能在谈话中采取正确的对策。

学生在与班主任的谈话中常见有七种心理状态。

第一、揣测心理。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目的何在,是批评还是了解情况。

因此,谈话之初,学生一般都很注意班主任的表情和语气,揣测班主任的用意。

班主任可在一开始就说明谈话的目的,消除揣测心理。

第二、防御心理。

这种心理,后进生常有,犯了错误一听班主任找谈话,便会立即产生“防御定式”,存有戒心,并往往先想好防御对策,不愿正面回答问题或推脱、搪塞。

班主任可用坦率、真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消除防御心理。

第三、恐惧心理。

偶犯错误或错误比较大时,这种心理比较多见。

学生不知道班主任要如何对待自己,怕丢面子,怕受处分等。

谈话时,神情紧、惊恐不安。

对这类学生,班主任谈话要注意自然、风趣、热情,说话要有分寸,不要过于严肃,因学生过于惶恐,会有碍于问题解决。

第四,对立心理。

如果班主任与学生平时关系就紧,或学生对错误尚无认识,或学生受挫折正在火气上时,都容易产生抵触的对立心理。

学生往往会认为班主任冤枉了他,是在整他。

当学生对立心理严重时,班主任可采用迂回谈话的方式,暂时避开主题,以缓解对立心理。

第五、轻视心理。

学生对谈话抱无所谓态度,这是或者因其被找谈话次数多习以为常了,认为“反正是那一套”,或者因其认为谈话解决不了问题,或者因班主任在他心目中无威信。

有这种心理学生,谈话时常昂着头,或东西望,不看班主任,或不愿回答问题,或敷衍几句。

用增加压力的办法往往不灵,把这类学生上交给学校也不是好办法,学生会产生“老师拿我也没法”的心理,更容易降低班主任的威信。

第六、沮丧心理。

学生平时表现较好,自尊心强,偶犯错误容易产生“这下完了”的沮丧心理。

表现为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心情沉重。

这类学生需要班主任开导、鼓励,以增强改错的信心。

第七、期望心理。

可以说,多数学生与班主任谈话时,还是希望能给班主任留下较好的印象,希望班主任能了解与帮助自己,特别当一些学生主动找班主任谈话时,这种心理更强烈。

班主任要珍惜学生的这种情感,把它变为促进学生前进的动力。

(二)、要诱导学生想说话。

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如果无讲话的愿望,将会使谈话陷入尴尬的局面,以至无法进行下去。

所以,诱发学生想说话,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步。

为此,班主任应具有细腻的情感、友善的态度、亲切的语音语调,以形成良好的谈话情境,从而消除学生谈话的畏惧、紧心理。

谈话时可采用比如“老师是你的知心朋友”、“老师很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听了你的意见对老师有一定帮助”、“你是老师最信任的人”之类和善的话语来诱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谈话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三)启发学生说真话。

班主任通过与学生谈话,所获信息应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但实际工作中报喜不报忧,文过饰非,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现象仍不少见。

一些学生与老师谈话时,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只谈那些能引起老师欣慰的事。

这对班集体的管理工作是有害的。

为此,班主任要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谈话是为了工作,是为了全班同学更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正确的认识,便会讲真话。

(四)要有热情和兴趣。

在听取学生谈话时,班主任要及时予以适当的反馈。

要采用多种手段诸如表情、姿态、插语、或感叹词等来表达自己对学生所说话的热情与兴趣。

实际上,在谈话时,班主任微微地笑一笑,赞同地点一点头,一个充满热情的“对”字,都是对学生的鼓励。

当学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话很有兴趣,自己便会讲得津津有味,所谈问题就会更加详细,更加深入。

谈话也易于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要有重点。

谈话时必须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谈话前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什么话该说,或重点说什么,怎么说都要有所考虑,谈话时才能快速转入正题。

另外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谈话习惯,告诉他们本次谈话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应从哪几个方面谈。

这样,教给了方法,形成了习惯,就不至于把谈话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琐碎而无聊的问题上。

(六)距离要适当。

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谈话的最佳距离为5。

5尺。

一般来说,班主任所处位置与学生相距过远,会拉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会认为老师对他很冷淡,而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生之情,不利于谈话的深入。

因此,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应尽可能与学生靠近一些,最远不要超过5。

5尺。

当然,师生双方也不宜靠得过近,以免因过近而感到拘束感,甚至产生误解。

(七)谈话容要深入。

流于形式的谈话,对工作是无多大作用的。

因此,在谈话时,班主任要善于将谈话引向深入,摸清有关问题的详细情节,努力寻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样,谈话工作便会进展顺利,产生应有的实效。

(八)谈论的分寸要适度。

分寸是谈话的适当限度,说轻了,如隔靴搔痒,学生满不在乎;说重了,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越说我错,我越得对。

因此,谈话必须做到分寸适度,既要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爱护和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夸大,不缩小,一是一,二是二,实事,不主观臆测或推测。

掌握谈话分寸既区别于板起脸孔训话,又区别于毫无原则地迁就,而是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尊重关心和谐地统一起来,“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取得良好的效果。

(九)谈话的结束要适时,事后要认真总结。

谈话的时间要针对问题的大小合理安排,把问题谈清楚了,班主任的正确观点得到了学生的基本认同,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了基本一致,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就应恰如其分地适时地结束谈话,不要无话找话,漫无边际地“闲聊”或“侃大山”。

另一方面,谈话结束后,班主任不要以为大功告成,在谈话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看目的是否完全达到了,谈话过程中是否有不尊重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地方。

对于谈话中的失误,班主任要多做自我批评,如有明显不妥应向学生道歉,这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以后的班主任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与学生谈话的常用技巧(一)口语的巧妙选择1、班主任谈话中词语的选择口语中用词的细微差别会导致语义表达的不同,比如:A、开学还没一个月,你就迟到了两次!B、开学快一个月了,你才迟到两次…B句显然带着肯定其进步的意思,A句只有重重的批评。

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交谈时,要注意词语的细微差别,注意选择,贴切运用。

词义有轻有重,运用时就要掌握分寸;词语有感情色彩,运用时就要注意褒贬得当。

特别应该看到,后进生对此更为敏感。

这些学生所得到的评价向来是贬义居多,老师倘若从正面给予鼓励,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新鲜感。

即使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后进生,也不要说:“我对你失望极了!”最好说:“你还是很有希望成为好学生的!”或者说:“我相信你会变好!”教师如能注意这样选词用语,对这类学生会起到一种微妙的作用,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句式的改换同样是批评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试用下面两句批评语:A、怎么总是这个样子?!B、如果不这样就好了!前者有指责性,很可能是简单粗暴的,后者则流露出因爱护而为之惋惜的概叹,是表达良好愿望的一种假设。

使用这样的批评语就使得批评富于人情味了,在批评中饱含着殷切的期待,这样的批评在化解心理隔阂、缩短和消除心理距离方面,尤其需要,尤其有效。

3、语序的调整请比较:A、虽然体育很好,又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但是学习成绩差,还有不少缺点。

B、虽然学习成绩差,还有不少缺点,但是体育很好,又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上述两句说法,容相同,只是调整一下语序,侧重点就不同了。

A句着眼于短处,B句立足于优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假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既有自卑又有强烈自尊心的学生,B句就比较能够激发他求进步的勇气和力量,促使他树立信心,振作精神,扬长抑短。

4、语境的创设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善于创设语境以求最佳教育效果。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时,必要时可以先不正面直言,而采取“迂回战术”,从侧面,从远处,甚至从意想不到的话题开始,自然引出正题。

既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育于虹的个别谈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于虹是个“三好学生”,曾获全国普通话比赛第一名,后来骄傲自满起来,瞧不起别人,不能热情帮助同学,甚至在别的同学受表扬时流露出嫉妒情绪来,斯霞老师敏锐地觉察到了,她在和于虹谈这一问题时没有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而是亲切地问她:“当你普通话比赛获奖时,同学们是不是不高兴?”当年于虹获奖的时候,大家都为她高兴,那激动人心的情景于虹怎会忘记呢?于是她瞪着大眼睛回答:“没有啊!”她奇怪老师为什么提起以前的事。

斯霞老师这样开头,先在孩子心里造成悬念,引起她的注意,启发她联想,以便使于虹设身处地地体会对照。

斯霞老师循循善诱的指点和开导,终于使于虹深感惭愧,并在行动中注意改正。

(二)借助故事的教育魅力在和学生谈话时,不妨通过故事,间接地将道理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细细品味,或许更加意味深长、收效甚佳。

现摘录两则成功的实例,以供借鉴参考。

1、牛的反刍——要讲究学习方法有一位同学向班主任诉说,由于学习基础差,每天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消化,日积月累,学习变成了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无论她多用功和努力,都难以取得好的成绩。

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给他讲了牛反刍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牛勤劳、踏实,但是是否知道牛吃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牛吃草的时候尽量吃,先不咀嚼,而当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再静静地伏在草地上反刍细嚼。

牛这种大量吸收后反刍的方法非常适用于学习。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一定学的很细、很深,而要把老师讲的先记住,过后再认真复习,认真体会。

复习时可以适当地看一些参考书。

这就是牛吃食的方法,吞进量大,消化的也多。

如果牛不进行反刍,牛一次吃得越多,胃的负担就越重,就会食而不化,恐怕会吃出毛病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