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窦娥冤》一剧的悲剧性色彩出发,浅析窦娥的悲剧性所在,窦娥最大的悲情,源于封建社会的各项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元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跟唐代诗歌、明代传奇等一样,代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突出体现着元曲的特色,而《窦娥冤》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悲剧中的典范,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见其在中国悲剧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

鲁迅在论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所存在的意义不过就是有其价值性,当价值性毁灭之后,人生还剩下什么呢?这是让人可悲之一。

除了毁灭,悲剧的另一大着重点在于“毁灭给人看”。

如果悲剧仅仅的默默的存在而不为人知,那也就失去了悲剧的存在性。

悲剧之所以让人为之悲是因为它是活生生摊在所有人面前的,被所有人见证和流传下去的。

而《窦娥冤》兼具了这两大悲剧特色。

关汉卿把这个故事写给世人看,把窦娥的悲剧摊在所有人的面前,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人都见证了这样的悲剧,此为悲之一。

第二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人生的追求是守节,窦娥却偏偏为了守节而遭此罪责;窦娥不愿与张驴儿私了是相信封建社会上层的裁决者,却最终因裁决者的不清明而丢了性命。

除了悲剧性,讽刺性更是十足。

《窦娥冤》之悲,首先在于窦娥的身世悲。

在楔子中,揭示了窦娥的身世。

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送做童养媳抵债。

丈夫早早的离世,留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

两个女性相依为命本身就如同无依无靠,所以才会有之后被逼迫欺负的事情出现。

她的悲惨身世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

其次,悲剧转入高潮的转承点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和被害事件的产生。

张驴儿父子的重重逼迫使她倍感压力,但是在她内心里的妇女道德是坚决不允许她赞成这样的事情的,她用坚定的态度表示了反抗。

显然窦娥是一个受到封建规范良好的约束的女子,在作者这样的年代里是值得称道的,所以我们暂且不分析其思想的腐朽性。

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种思想也是具有可称道性的。

而张驴儿得不到窦娥,使计害死蔡婆婆却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栽赃窦娥,意图逼婚,受到窦娥的反抗。

这里体现的是第二悲,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之悲。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使蔡婆婆无力反抗张驴儿父子,只能任其进驻自己跟窦娥的家。

相依为靠的两个女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

社会无法保护这样的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当时社会之悲,也是传统思想之悲,是女子地位之悲。

元朝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恶势力横行是第三悲。

张驴儿父子并不是个例,在当时的社会
中,应该有无数像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泼皮流氓,但是他们却依然光明正大的横行霸道,这当是整个社会之悲。

但是,此剧所要表现的最为悲的并不是在于恶霸,反而是源于应该惩治恶霸的官府,也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者。

最初的窦娥是相信封建官僚体制的,所以她不惧张驴儿的威胁坚决报官。

但是事实却让她失望了,于是她为了婆婆妥协了,在这里,展示的是一个孝妇的形象。

作者把窦娥的形象塑造的越完美,其悲剧性色彩就越强烈,她之后的遭遇就越能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整部剧作在刑场这一折中达到了悲剧性的高潮,正如唱词中云:“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在行刑之前,窦娥发出了三桩誓愿:一是血飞白练,二是六月飞雪,三是三年亢旱,并且这三桩誓愿也一一的应验了。

这三桩誓愿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控诉封建官僚的无道,悲壮而苍凉。

在这里,窦娥明确的表示了自己是“一腔怨气喷如火”,指责了“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像窦娥这样本无错处的孝妇却被在冤屈之下判死,这本身就是一件悲情事件,此时,连天地都似乎通人性的为窦娥而悲,更增添其悲剧色彩。

在这里当然不免戏剧的夸张因素和故事传奇性,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情景的交融。

窦娥悲,天地亦为之悲,悲情色彩的表现显得贴切而自然,使整部戏剧攀上了悲情的最顶峰,达到了高潮。

窦娥的悲剧,表面原因虽然是张驴儿这类恶霸的欺压,以及官府的卵判,但是探究更深层的原因,依然是元朝腐败的政治体制。

动荡的社会现状,腐败的政治体制,促使恶霸横行,官僚体制名存实亡。

关汉卿对于社会现状是非常不满的,所以作为文人,他讲他的不满融入了作品中,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悲剧性色彩的妇女形象,多方面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通过悲剧人物的悲剧人生,给人们以切身体验,也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关汉卿的这部作品,在悲剧色彩和悲剧人物塑造方面是可圈可点,非常值得赞赏的。

这种通过赋予本不存在情感的外物情感来衬托主人翁本身情感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借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