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第三册重点课文整理

历史第三册重点课文整理

枢密使:宋枢密院的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宰相。

参知政事:宋副相。

三衙: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禁军非将领一人统率。

(三衙、枢密院相互牵制,兵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一定程度稳定宋初政局,实现政权平稳过渡,使官员的选拔撤换、调动派遣更加灵活;但也带来冗官冗禄的弊病。

内重外轻方针:各地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留老弱充任厢军和乡兵。

重文轻武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宋朝科举考试形式:解试、省试、殿试。

殿试:皇帝亲临复试省试合格的举子。

宋朝科举考试内容:宋初承唐,以诗赋取人;中期废除记诵“帖经”,增加策论考核对儒家典籍理解和社会事务的分析。

弥封/誊录制度: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

【科举制的改革完善为宋朝选拔大量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积极影响。

宋中期以后,地方学校大量兴起,启蒙教育深入社会基层。

17-18世纪,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

】18【宋初各项改革有效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消极影响: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导致官员人数大增;实行募兵制度开支庞大。

“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岁币:宋与辽议和输纳的钱物。

岁赐:宋与西夏议和输纳的钱物。

庆历新政:范仲淹拉开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宋仁宗)。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元祐更化: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全面罢废新法。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策:辽朝在管辖地区以加强政治统治和协调民族关系。

“南北面官制”:辽朝官制,契丹尚东尚左,“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燕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割让契丹,中原王朝失去北边防守的天然屏障,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榷场: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互市贸易的市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商品种类由官府控制。

【榷场的设置虽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持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客观上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与民族融合,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蒙古建国后,先后灭西夏、金,又三次西征,直抵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大蒙古国的西征,传出火器、活字印刷等技术,客观上为开辟中西交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但蒙古军队所到之处,焚毁城镇屠杀百姓,使当地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20交子: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全面,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活跃。

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北方因战乱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增长压力促进耕地大量开垦,因地制宜开辟圩田、沙田、梯田;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南方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宋代纺织、制瓷、造船等手工业较大发展。

纺织: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机户:江浙一带出现的独立的私人作坊。

制瓷:宋代的制瓷远比前代发达,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造船:东南沿海城市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航海技术也大有进步,指南针的普遍使用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以泉州为起点,往东可通往日本、高丽,往南通往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

【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原因: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中心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东南沿海出现许多贸易港口)市舶司: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番坊:市舶司所在港口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番市:用于番货交易。

输入:香料、珍宝、药材;输出:丝织品、茶叶、瓷器。

21雕版印刷术:唐朝发明,宋中期逐渐盛行普及。

泥活字印刷: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集活字、排版、印刷与一体,近代活字印刷术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早了四个世纪。

(11C-15C)元朝王祯《农书》:最早有关木活字的记载,王祯还发明转轮排字架。

【13C,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代制作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专门作坊,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火器。

南宋“突火枪”、宋元年间“火铳”: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

【火器的发明使用改变战争方式,从此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13C,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科学著作。

【保存大量科技史料,记载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描述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创造“十二气历”,免去设闰的麻烦;推测华北平原系河流冲击泥土而成;最早使用“石油”一词,预测在后世会发挥很大功用。

22元朝灭亡南宋,结束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局面,再次实现全国大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为适应农耕地区,改革蒙古旧制,采纳汉法提倡文治,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元首都大都:元朝政治中心,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为有效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元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中央政府:①中书省:都省(相当于唐尚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行政)②枢密院(宋):军事③御史台(秦):监察[区别:唐中书省主决策、拟草诏]地方行政:行省制度-“腹里”(大都及周围)由中书省直辖,其余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改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澎湖巡检司:元后期设立,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元朝将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元朝以蒙古贵族为统治阶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为维护特权,强化统治,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不同等级,实施不平等的管辖。

】23元朝末年,朱元璋加入反元起义,于1368年定都应天(南京),建立明朝,明太祖。

*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成为明朝“留都”。

朱元璋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终结宰相制度:(延续1600多年)朱元璋废除元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在位后期设立(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力不从心),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正式确立内阁制度: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

建立不断完善的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不负责行政)。

【内阁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朱元璋在位期间建立特务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

厂卫:特务机构的合称,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继任皇帝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内行厂;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24内忧: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群臣激烈党争,政治日益败坏。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力图振兴朝纲,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加以弊政多多,积重难返,无法挽回江河日下的局势。

外患: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于1616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称帝,改国号清。

满族兴趣后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全集,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入。

1644,李自成率军经山西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京师,仅月余攻入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帝自缢煤山(景山),明朝灭亡。

【明朝是被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李自成在驻守山海关的明军总兵吴三桂和清军的夹击下战败,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

【清朝统治者在严厉镇压抗清活动的同时,不断调整原先的各项政策,减轻赋税、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笼络士人。

经十余年时间,满汉矛盾趋于缓和,清朝终于确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25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清初设置内阁:①仿效明朝制度,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②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一旦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康熙帝于宫中设立南书房:为加强皇权,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

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构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雍正帝创设军机处:①初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改为常设军机处。

②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③拟就的诏令,不经由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奏折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④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作为朝廷中枢,办事效率高、决策程序缜密。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乾隆帝进一步强化军机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康雍乾时期,清政府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经过多年努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东北方-沙俄:①沙俄在向西伯利亚扩张中,于17世纪中叶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外来侵略】西北方-准噶尔和回部:①清初,原居今新疆伊犁一带的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反复发动叛乱。

康雍乾爷孙三代多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

②其后,聚居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起兵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务与民政。

【民族叛乱】西南方-西藏:①雍正时,中央政府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俗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