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献学(部分)

历史文献学(部分)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

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

但刘向未完亡。

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

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

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

《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

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

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

《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

《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

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

它在文献学上的主要成就为拓宽了史学研究范围,对史料史书分类源流的看法以及关于史料选择运用上的见解5.《四部正讹》: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辨伪学上的著名著作《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的基础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开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该书的主要成就有三1 考辨群书2 分析伪书的情形及产生的原因3 总结辨伪方法。

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在中国辨伪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标志着辨伪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也标志着辨伪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6.《辨伪八法》:辨伪八法是胡应麟最早最系统总结的辨伪的方法,其内容为: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序、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其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裁书籍内容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还是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

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7.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清代汉学发展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了明末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评宋学空疏虚妄而推崇汉学经师马融与郑玄。

治学崇尚考据宏调精审博证,注重求真求正是其精要其代表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释地叙论》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尚书古文疏证》攻8卷,揭穿了《古文尚书》一级孔安国传系后世伪作的真面目。

8.《崇文总目》:北宋前期官府藏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

始编于景祐6年,编撰仿照唐开元《群书目录》历时十年至庆历元年作成。

《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有叙释,书有题解,但其总序已佚。

叙意多在说明分类立目的合理性但后人对齐评价不高。

而解题却获得较高评价。

其编撰体例很快为随后的官私目录所采用,成为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9.《集古录》:欧阳修著,是宋代金石学建立的标志性著作,共10卷,是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收录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

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于补正史传之错,以传后世,意在扩大史料来源以金石证史。

10.《金石录》:赵明诚著,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训文字。

《金石录》内容分为两部分,前10卷为目录具列原拓2000卷之目,其中大部分为刻石;后20卷为辩证,共有跋尾502篇。

11.《录鬼薄》:钟嗣著,专载戏曲作家作品的目录学著作。

约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熟了150余位元代戏曲作家,大致以年代先后顺序排列,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

该书不仅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目录之先河,而且保存了元曲作家和作品的重要资料,在目录学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2.扬州学派: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起源与扬州,渊源余顾炎武,形成余清乾隆、嘉庆时期的乾嘉学派中的吴派和皖派。

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主要代表人物有阮元、汪中焦等,他们遵循汉学派的学术指标和治学途径,努力由文字音韵训诂等基本功夫入手,来研究经义原解。

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同时也成为传统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折点。

13.《四库全书总目》:其伴随《四库全书》编撰而产生的一部大型官修目录著作,其继承中国古代目录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总结自汉刘向班固以来历代目录著作的得失利弊,以比较完善的分类关系,提要小序俱全的著录方式详细介绍评论了《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各种书籍,系统考查总结了中国学术的渊源流变。

不仅达到了传统目录学发展的高峰,而且展示了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的篇章。

14.乾嘉时期考史名著:乾嘉学者对历史古籍进行全面深入的清理考证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三部名著。

于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十七史商榷》共100卷,是于鸣盛对历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考证的代表作,对每部史书史籍都进行看细致的校勘和校正,对历代重要人物及历史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廿二史考异》共100卷,是钱大昕对历代正史考订校勘的集成之作,纠正了史书记载的对历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考证的代表作,纠正了史书记载的诸多讹误之;《廿二史札记》是赵翼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全书考史与论史反映了赵翼的卓见特识,构成了该书的显著特色。

15.古史辩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以及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7册,是古史辩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古史辨》的出版可以视为这场论战的前期总结,同时也鼓励了考辨古史风潮的发展和论战的继续,参与这场古史辩论的学者有魏建功、容庚、吕思勉等人讨论的范围,先秦典籍辨伪、先秦两汉学术史研究等领域,将这些参与论战的学者及思想称为古史辩派16.《古书真伪极其年代》:清华国学院学生周传儒、姚明达、吴其昌整理梁启超在燕京大学讲授古书真伪极其年代而记录整理辑成的辨伪书。

该书是着重讨论辨伪学理极其方法的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总述,5章;第二部分分论,主要是辨伪的具体实例。

《古书真伪极其年代》最大的成就在于,梁启超对辨伪学史的系统梳理和对辨伪有关问题的理论阐发,同时也总结了他个人在辨伪理论上的研究。

17.韦编三绝:形容人勤奋读书的春秋时期的书。

主要是以竹子为竹简,然后写上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按次序编连起来,最后成书,而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像这样的书就是由许多的竹简通过熟牛皮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花了很多精力,反复读周易,又附注了许多内容,翻来覆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都磨破了多次。

用此形容勤奋读书。

18.裴松之注《三国志》: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得注。

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严谨叙事简明史实准确,但由于学术风气的转变,《三国志》显得过于简略,因此宋文帝命裴松之为其作注。

裴松之为其作注的基本原则是务在周悉释尽详细,已补脱漏,具体内容包括补阙备异惩妄。

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150多种,博引各家著作原文、主文,约超原文的三倍。

19.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姚明达,江西人士,毕业于清华研究院,在10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完成30余种学术著作,如《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在《中国目录学史》中设专科目录篇一章,总结近现代专书目录兴起的原因,并将专书目录分为经解目录、绎书目录等15类。

姚明达的分类方法反映了当时专科目录著作兴起的盛况。

20.《史记》三家注:指后人对《史记》作的注中具有代表性的。

分别为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宁门的《史记正义》,史称:《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引》解释原文时综合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史记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音注。

三家注原书皆单本别行,不与《史记》正文相附。

南宋光宗绍熙年向黄善夫印《史记》时最早将三家注合为一书,散入史记正文名句之下,成为之后《史记》诸刻本的成例。

21.洪业:洪业,福建侯官人。

曾赴美留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辑处成立后,洪业一直主持该处事物吗,在20余年内引得编辑处编制并出版古籍索引共计64种,全部采用自创中国字度颉法编排《说苑引得》《白虎通引得》《历代同姓名录引得》内容广泛,涉及经史子集以及期刊篇目索引等这些系列引得丛刊,为学者提供了研究的捷径和利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22.《玉海》:宋代私人所修类书中影响最大的204卷,作者王应麟。

四库书馆匠认为《玉海》原是为学子应考博学宏知科而作,反映在《玉海》的每部类设置全书共22部,以典章制度为骨干,广泛渊博,每条资料都简明扼要。

《玉海》的最大贡献是保留了大量的宋代的文献典制故事,成为当今宋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23.宋濂《诸子辨》:第一部集中考辨历代史书真伪的专门著作。

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人,著名学者、文学家,《诸子辨》是其代表作。

宋濂本着释疑解惑的态度对上自先秦下至宋代的40种史书逐一进行了认真的考辨,但是在涉及子书是非问题上,宋濂表现出浓厚的卫道思想,在议论评价以儒家思想为准绳,评击排斥不遗余力,《诸子辨》是第一部综考诸子真伪的专门著作,尽管有不足,但其开创性仍然值得充分肯定。

24.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姚际恒,字立方,受明清之际反理学思潮的影响,姚际恒对程朱理学是否定态度。

博通群众,擅长辨伪考证,有怀疑批判精神。

《古今伪书考》是其在群书辨伪方面的代表作。

该书本事《庸言录》所附录,后被学者单刻流传共考伪书的范围,包括经史子三类,每书立下大多收集排比前人等有关考辨文字,然后加自身解记,一般较简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