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岛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山东重点团队申报表课题名称:发展与公平—城郊交通基础设施调研报告所属院校:汽车与交通学院团队名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团队负责人:石先峰指导老师:隋学智2014年8月25日发展与公平—城郊交通基础设施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公路建设规模空前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不断提高。
2013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0万公里,山东省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2.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285公里,新增1122公里,120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为86%,农村公路达到20.3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99.2%的行政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
交通是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大动脉,完备齐全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的根本保证。
山东省于2003年开展“村村通”公路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公路交通的建设与完善,提高了沿线农村的劳力人员、物流和信息流的运转速度和交流程度,扩大了社会往来,从而推动了整个公路沿线农村的经济发展。
公路交通网的建设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提供了更多更快的机会,促进了临近城镇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发展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与此同时,我国的交通事故率却连年居高不下,情况不容乐观。
2010年我国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219521起,2011年210812起,超过6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其中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率连年上升,已经成为道路交通安全建设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
据有关数据显示,农村地区面包车数量多、增长快,2013年保有量约590万辆,年增长107万辆。
这些车辆超员、超速违法多发,交通事故上升明显。
城郊交通呈现出行量大、交通出行工具多元化、小型客车增长快的新特点、新趋势,但城郊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力量十分薄弱,安全隐患日趋突出。
在我国的城郊地区,同时兼备城市和乡村的特点,交通设施不健全,道路状况复杂,其交通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城郊地区的车流量日益增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交通压力,虽然近些年城郊地区的道路建设情况发展迅速,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远不及城市道路完备。
通过对城郊交通基础设施的调研,可以就城郊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和城郊与城市道路建设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使道路发展更加迅速,道路建设更加公平。
同时,履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调研简介:1.调研时间:2014年7月23日—2014年8月3日2.调研成员:石先峰张亚兰冯云剑崔然滔小组成员合影7月23日—7月25日:通过上网搜索、查阅相关书籍、请教相关专业老师等方式深入认识调研背景,了解交通设施规范标准及责任归属,了解我国特别是山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确定调研主题,初步选取适宜的实地调研地点。
7月26日—7月27日:确定出最佳的实地调研地点,讨论切实可行的实地调研方法并制定接下来实地调研的计划,制作调研所需的问卷、表格等资料。
7月28日—7月29日:小组成员到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庄镇进行实地调研,观测记录城市、城乡结合部、乡村路段的各种车型车流量等数据,了解交通设施完善程度。
走访当地居民、司机,并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倡议大家懂文明、讲道德、遵守交通规范。
7月30日—7月31日:整理调研数据,并将各项数据分类对比,建立图表,从而讨论分析调研结果,结合预测结果,分析对比原因,思考解决措施。
8月1日—8月3日:整合检索资料与实地调研结果,撰写调研报告,询问指导老师意见,反复斟酌修改,并总结调研活动,深度思考“发展与公平”的意义。
3.调研地点: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庄镇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华东五大城市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济南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境内有“七十二名泉”故被称为“泉城”。
新时代的济南不仅拥有着400万以上的人口,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线,其中经过济南的高速公路有G2(京沪高速)、G3(京福高速)、G22(青兰高速)、G35(济广高速)、G20(济青高速)等,国道有G104线、G105线、G220线、G308线、G309线等。
同时在铁路方面有经过京沪铁路、胶济铁路、邯济铁路、京沪高铁、胶济城际铁路、石济高铁、郑济高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济南拥有悠久的历史,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线,在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国道作为全国公路建设的骨架,其道路状况和交通设施关系到行车安全和经济发展。
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庄镇北接济南市区,南临济南市长清区,为典型的城郊地区。
国道G104南北贯穿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庄镇,成为此镇的重要交通通道。
因此,G104济南党家庄段成为我们最佳的调研对象。
4.调研方法:文献检索、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交通设施,是泛指为保障城市交通系统安全正常运营、全面发挥道路功能而设置的包括视线诱导标志、通信信号、栅栏等在内的一系列设施。
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包括文献检索、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文献检索是指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获取文献的过程。
通过计算机检索我们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相关交通知识,为调研奠定了基础。
我们提前查阅了此路段的相关资料《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对此路段交通设施的相关规定有所了解。
在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时,我们咨询相关部门有关事项,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进一步活动做准备。
同时,采用街头询问与观察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市民和司机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常用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
我们把对当地交通设施的调查问卷交由当地居民、司机填写,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由此我们了解到更真实的现况和群众的心声。
整理总结阶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对相关记录和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全面的理论依据,从而找出原因,得出结论。
三、调研过程7月28日,小组成员乘车赶到济南市,实地调研国道G104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情况。
我们将调研路段分为三个部分,济南市区至党家庄镇的城市路段,党家庄镇的城乡结合部路段,党家庄镇以南的乡村路段。
我们以南辛庄西路北首为起点,沿G104一路向南进调查路段分区示意图行调研。
在起点附近,我们对驶入G104的车辆进行统计记录,此处驶入G104的汽车多为私家车等微型车,同时,我们还向当地市民发放调查问卷,以此获得他们对当地交通设施的看法。
在二环南路附近(G104 的4公里处),我们观察到大型客货车的数量明显增多,大多数的货车都从这里驶入国道G104。
此外,我们还在附近小区发现了便民路口,虽然交通信号灯的时间比较短,但对保证居民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党家庄镇(G104的7公里处),我们继续发放调查问卷,并向当地居民咨询交通设施的变化情况,以此获得当地交通设施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
同时,我们通过与过路司机进行简短交流,了解交通设施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观察到火车道与公路并存的现象,虽然此处竖立着安全警示标志,但已经破旧不堪,无法引起过往司机的注意,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南北大桥以南(G104的13-16公里处),城市特征消失,出现了明显的乡村景象,交通信号灯的数量明显减少,私家车数量减少,但大型客货车的数量与前期相比基本持平。
我们观察到人行道从此处消失,非机动车道出现或多或少的破坏情况,实时记录下来并报告给了有关部门。
经过一天的奔波,徒步30多公里,小组成员获得了最真实、最基层的资料,完成了实地走访调研工作,随即投入到紧张的整理总结阶段。
四、调研结果:通过多种调研方式获得调研数据后,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并将各项数据分类对比,建立图表,直观地获得各个数据之间的差异,从而讨论分析调研结果。
小组成员观察记录表明,在济南市区至党家庄镇路段,交通信号灯的间隔时间多数为90秒,车辆通行量大约为5600辆/时,其中大约含有1130辆重型货车。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完善,繁华的双向六车道,包括路中央的隔离带,路上的各项标线,路旁的交通指示标牌,交通信号灯都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
不仅如此,这个路段的绿化工作,道路两旁的文化建设,人行道建设都十分完善。
随机采访了路旁商店的老板和等待红灯的行人,他们对于道路建设均表示比较满意,并认为这段路交通事故并不常见。
小组成员实地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在党家庄镇附近,交通信号灯的间隔时间多数为45秒,车辆通行量有所减少,约为4900辆/时,重型货车数量却与之前路段相持平。
道路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行道已经消失不见,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商贩侵占非机动车道现象,许多商贩摊位甚至直接摆到了交叉路口中央。
许多道路的指示牌因年久失修都锈迹斑斑,有一些指示牌还被路旁的树木遮挡,影响驾驶人员观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在党家庄镇附近,我们发现了许多便民路口和便民设施,使附近居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安全。
此外,通过对居民和司机的询问以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在不同的路段,市民的意见和想法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市民认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比较满意,13%的市民认为红灯时间过长,26%的市民认为非机动车道的路面状况有待改善。
途径G104的大多数司机感觉道路状况变化不大,基本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但行人抢红灯的问题在城市和乡村差距甚大。
党家庄镇以南为乡村地段,交通基础设施与市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整个路段基本不见交通信号灯的存在,只有在大型路口才会设有交通信号灯,间隔时间也保持在60秒左右。
车辆通行量基本不变,约为4800辆/时,重型货车数量有所减少,但道路上出现了无农村大型路口缺少必要的交通设施,交通秩序混乱牌无证的机动车、农用车乱闯红灯等危及交通安全的现象。
此外,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也从此处消失,只剩主机动车道供各种车辆行驶,当地居民表示,经常出现重型货车、私家车、农用车、电动车并行的状况。
我们随机采访了过往司机,超过73%的司机表示,在这种路况下行驶,他们十分担心行车安全,并希望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司机的行车安全。
通过对以上三个路段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空间变化规律上,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最为完备,由城市向农村不断弱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待发展和完善;在时间变化规律上,各个地方的交通设施都在不断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交通设施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交通设施的建设情况与道路的使用情况不匹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公平现象。
五、原因分析:1.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施配置不尽相同在与道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有关的规定规范中,着重强调城市道路建设,很少涉及城郊和农村的道路建设问题。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