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致敏后第14天、第21天分别雾化吸入致敏剂量的2倍剂量进行激 发。激发后观察动物有无过敏反应出现并记录
粉雾剂吸入给药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试验一:SD大鼠吸入药物B 呼吸道刺激性试验 • 试验动物:SD大鼠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粉雾剂(DPI)
特点 使用携带方便 无需抛射剂 易于掌握技巧 肺部沉积率高
临床前安评试验关注点 吸入装置的选择 药物浓度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喷雾剂(Nebulizers)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制剂的主要类型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关注点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举例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一、经呼吸道给药特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三、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举例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压缩式雾化吸入给药(大鼠、豚鼠、家兔) • 粉雾剂吸入给药(大鼠、豚鼠) • 喷雾剂吸入给药(大鼠、犬) • 气管滴注给药(大鼠、家兔) • 吸入制剂组织分布(大鼠)
定量吸入气雾剂(MDI)
特点 使用携带方便 无需购置设备 使用抛射剂 操作技术要求高 肺部沉积率低(10%)
临床前安评试验关注点 是否有适合动物试验的给药装置 装置改变后粒径的变化 药物肺部沉积量的变化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试验二:豚鼠吸入药物 A 过敏性试验 • 动物:Hartley豚鼠 • 剂量与分组:设阴性对照组、药物A 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
对照组(10%卵白蛋白)和上市品对照组
• 试验方法:各组动物隔日致敏给药一次,共致敏给药3次;末次
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5μm的颗粒可以到达深部呼 吸道沉降,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特点:
• 肺部具有较大的吸收表面积 • 肺血容量丰富 • 肺泡壁薄,药物极易吸收 • 肺部的生物代谢酶分布集中,生物活性低从而减少对蛋白
质的水解,使得蛋白质和多肽易通过肺泡表面被快速吸收
• 肺部给药可以免去肝脏首过效应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粒径分布
压缩式雾化吸入给药
• 动物:日本大耳白兔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试验一:家兔吸入药物A 呼吸道刺激性试验
• 剂量与分组: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给药组两个组,给药剂量为每日每次
3.75mg·kg-1,给药浓度7.5mg·ml-1,给药体积为0.5ml·kg-1。每日给药2次, 即每日给药剂量为7.5 mg·kg-1,连续给药7天。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
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杨春燕 林小琪 单永超 徐晖 杨翠平 魏金锋
2016.8.14
主要内容
经呼吸道给药特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粒径测定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3306型入口撞击采样器(TSI,美国)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检查指标:
1.每次给药后观察动物是否有哮喘、咳嗽、呕吐、窒息、口等不适症状出 现,口鼻周是否有分泌物; 2.末次给药后24h及恢复期结束,对动物呼吸道局部(唇、上腭、舌、鼻、 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粘膜组织进行肉眼观察,观察有无充血、红 肿、坏死等刺激反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吸入制剂的主要类型:
• 定量吸入气雾剂(MDI) • 吸入粉雾剂(DPI) • 吸入喷雾剂(Nebulizers)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 对于吸入给药治疗肺部疾病的制剂,其有效性取决
于药物肺部沉积量。
• 药物能否到达肺部与药物粒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
• 与口服给药相比,经呼吸道给药,药物可直接进入肺部,提高其
生物利用度。
• 与注射给药相比,经呼吸道给药可减少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
依从性好。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二、吸入制剂的主要类型及临床前 安全性评价的关注点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