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及周围 炎症细胞浸润,管壁增厚
急性期 幼虫、成虫的分泌物、代谢物过敏反应 逆行性淋 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
• 慢性期 淋巴系统阻塞,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生
1. 象皮肿 2. 睾丸鞘膜积液 3. 乳糜尿、乳糜腹水 • 隐性丝虫病
阻塞性病变致病机制
淋巴系统阻塞 炎症反应
b . 新鲜血滴法
c. 浓集法
d.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2 . 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3 . 成虫检查法 a. 直接查虫法 b. 病理切片检查
• 免疫诊断
1 . 皮内实验
2 . 检测抗体
3. 检测抗原
流行 1. 地理分布
2. 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a. 传染源: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人(带虫者和病人) b. 传播媒介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嗜人按蚊、中华按蚊 c. 易感人群
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25
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导致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象皮肿 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征,多发生于下肢和阴囊
淋巴管阻塞→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
淋巴液肿
26
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和 皮下组织显著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
象皮肿
鞘膜积液 常见于班氏丝虫感染
中
蛞蝓
枢
人食入未熟的
虾 蜗牛 (含第Ⅲ期幼虫)
穿肠壁
神 经
螃蟹
随血流
系 统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 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36
感染方式之一: 食生螺或未熟螺
因螺肉熟后,变得又老又硬, 不脆难咬,故饭店多炒半熟, 有的甚至还将螺片置冰块上 让食客生食,故极易感染
感染方式之二: 各种螺加工的食品
活组织检查:取腓肠肌压片 • 免疫诊断
1. 皮内实验 2. 查抗体等
流行与防治
• 保虫宿主多,幼虫囊包抵抗力较强,人们食肉习惯不良 •
• 流行与防治 • 保虫宿主多,幼虫囊包抵抗力较强,
人们食肉习惯不良
• 预防:加强肉检,改良食肉方法 • 治疗患者
丝 虫 filaria
虫种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帝汶丝虫 盘尾丝虫 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 常现丝虫 奥氏丝虫
防治 1. 防蚊灭蚊 2. 普查普治:将海群生放入食盐中
三、广州管圆线虫Leabharlann 1、成虫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终宿主:鼠类
(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螺类
(褐云玛瑙螺、
转续宿主
福寿等)、蛞蝓
终宿主
转续宿主:黑眶
非
蟾蜍、虎皮蛙、 金线蛙和蜗牛、 鱼、虾、蟹等
正
常
中间宿主
宿 主
35
入侵途径:
螺
感染性幼虫
• 整个生活史都是寄生生活 • 成虫、幼虫可同时寄生在一个宿主 • 自然界中肉食性动物间的传播
致病
• 侵入期 1周±,消化道症状
• 幼虫移行期 2-3周,全身血管炎,水肿,肺炎,出血, 广泛性肌炎,运动、吞咽困难等或累及心脏
• 成囊期 轻者症状逐渐消失 重者可致命,死亡率较高
实验诊断 • 病原诊断
• 在人体内的发育
1 . 感染阶段及方式:丝状蚴经蚊叮咬
2 . 成虫寄生部位
班氏:主要寄生于深层淋巴系统
马来:
四肢浅层淋巴系统
• 微丝蚴夜现周期性及机理 1. 概念: 微丝蚴晚上出现 于外周血液中,
白天聚于肺血管中 2 . 时间:马来:20:00—4:00
班氏:22:00—2:00
白天
夜晚
致病
丝虫 filaria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传播媒介
致病性
蚊 淋巴结淋巴管炎、鞘膜积液、
乳糜尿、象皮肿
淋巴系统
蚊 淋巴结淋巴管炎、象皮肿
淋巴系统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胸腔、腹腔 腹腔
蚊 蚋 斑虻 库蠓 库蠓 库蠓
淋巴结淋巴管炎、象皮肿 皮肤结节、失明 皮肤肿块 常无致病性 无明显致病性 无明显致病性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244~296)×(5.3~7.0 )µm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14
马来丝虫微丝蚴 (177~230)×(5~6)µm 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 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马来丝虫微丝蚴
15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 不等,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生活史 在人体内的发育
活幼虫囊包
幼虫 成虫
脱囊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粘膜 并发育,再回到肠腔发育
头端钻入肠粘膜,5~7天产幼虫
幼虫
进入血循环,到达横纹肌
幼虫囊包 1~2月成熟,6~7月钙化
• 虫体寄生部位 成虫:小肠 幼虫:横纹肌细胞
• 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 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猪肉、野生动物等)
一、形态
班氏微丝蚴:无尾核。
16
马来微丝蚴:有尾核2个,前后 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马来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二、生活史
成虫 雌雄
(卵胎生)
微丝蚴
淋巴 系统
人体
幼虫
蚊
18
丝状蚴
腊肠期幼虫
生活史 病人 蚊 正常人
• 在蚊体内的发育 微丝蚴 入蚊胃 腊肠蚴 胸肌内发育,蜕皮 丝状蚴 仅有形态变化,无数量增加
精索、睾丸淋巴结阻塞
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
27
鞘膜积液、阴囊肿大
乳糜尿 由班氏丝虫所致
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受阻→腰 干淋巴压力增高
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
28
经肾乳头黏膜破损处流入肾盂
乳糜随尿液排出→乳糜尿
实验诊断
• 病原诊断 取血时间22:00—2:00
1 . 血检微丝蚴
a . 厚血膜法
病人 蚊 正常人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细长如丝线,体表光滑
幼虫——微丝蚴
•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尖细, 外被有鞘膜
•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
为神经环 • 尾核有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