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

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

D、可以沿植物茎向上移行
3.流行环节及感染方式
钩虫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北方婴儿常可通过穿上“土裤子”或睡沙袋受到感染。
六、防治原则
1.查病治病
西药:噻嘧啶、左旋咪唑(十二指肠钩虫),甲苯咪唑(美洲钩虫)
中药:雷丸、槟榔、苦楝树根皮
2.管理粪便
3.防止感染
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工具和个人防护用品;涂防护剂(25%白矾溶液、2.5%松香酒精、2%碘酊);左旋咪唑涂肤剂治钩蚴性皮炎。
大小:60×40um
形状:椭圆形
颜色:无色透明
卵壳:无卵盖、薄
内容物:4-8个卵细胞
3.幼虫
杆状蚴: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
丝状蚴:感染阶段
二、生活史
1.基本过程
2.总结:(六大环节)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
体内移行:皮肤—血—心—肺—咽—小肠
离开人体:卵随粪便排出
体外发育: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
重点与难点:
一、钩虫
1.两种钩虫成虫形态的区别、虫卵的形态特征(重点)
2.生活史,幼虫的迁延移行现象(难点)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重点)
4.实验诊断方法
5.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重点)
二、旋毛虫
1.生活史(重点)
2.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重点)
即:旋毛虫生活史特点(在一个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幼虫的致病作用。
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
2.寄居
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
寿命:雌虫1~2个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但最长可达30年。
3.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人等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更换
人等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人是死角宿主
2.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
3.流行原因
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六、防治
1.预防感染
加强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没有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类。
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为卵胎生寄生虫,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三、致病
1.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主要)
2.致病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2.1虫体侵入期:引起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
2.2幼虫移行和肌肉受累期:肌肉损害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过敏症状和全身肌肉疼痛,严重者可累及心脏导致心衰而死亡
第六节旋毛形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形状:线状。
大小:细小,雄虫长1.5mm左右,雌虫长3~4mm
颜色:乳白色。
结构特点:咽管很长,约占体长的1/3 - 1/2
2.幼虫
新生蚴虫体极小,长度100um左右。寄生于宿主肌肉中的成熟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又称幼虫囊包
二、生活史
1.感染
阶段:幼虫囊包。
三、致病性
1.丝状蚴侵入皮肤与移行发育阶段
1.1皮肤的损害:钩蚴性皮炎(灼热、针刺、奇痒感),继而出现斑疹或丘疹,1-2日内成为水泡,一般于数日内消失。
1.2肺部的损害:局部出血和炎性病变
2.成虫寄生
2.1慢性失血:使宿主长期、不断地丧失血液
A、其钩齿或板齿咬破肠粘膜
B、分泌抗凝素,使伤口不凝血而易吸血
三、丝虫:
1.丝虫生活史及主要媒介(重点)
2.致病机理(难点)
即:丝虫生活史:在中间宿主(蚊)和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过程,两种丝虫成虫在宿主体内的寄生部位,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的特点。丝虫致病机理:早期急性过敏性淋巴结炎和晚期慢性淋巴管阻塞所致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
(mm)♂:8-11×0.45♂:7-9×0.3
体态头和尾向背侧弯曲,略呈“C”形头向背、尾向腹弯,略呈“S形
口囊腹侧有两对钩齿腹侧有一对板齿
交合伞略圆略扁
背辐肋由远端分二支,每支又分三小支由基部分二支,每支又分二支
交合刺二根、末端分开二根,末端合并成一个倒钩
阴门在体中略后在体中略前
尾刺有无
2.虫卵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第三十五章线虫
第五节钩虫
一、形态
1.成虫
体细小圆柱状,长约10mm左右,活时呈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
两种钩虫形态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大小♀:10-13×0.6♀:9-11×0.4
2.3囊包形成期:导致慢性肌肉病变,导致慢性肌痛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肌肉活检查囊包
2.免疫学诊断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五、流行
1.地理分布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猪等动物感染较普遍,人体病例也见于全国各地,并且近年有增多趋势,在云南、西藏和河南还曾有过局部流行。
四、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
1.1直接涂片法
1.2饱和盐水浮聚法
1.3钩蚴培养法
2.成虫检查法
可鉴定虫种或考核疗效,服药后淘洗大便收集虫体。
五、传播与流行
1.地理分布
全世界分布,多见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2.钩蚴习性
A、丝状蚴生活在泥土表层
B、向温向湿性
C、侵入人体主要靠机械作用,也有酶的作用
C、边吃边拉(血)
D、吸完血后,伤口继续流血,吃了多少还流多少
E、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危害:造成贫血、异嗜症、妇女闭经、早产或流产,并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2.2损伤肠粘膜:成虫咬在肠粘膜上,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也可有大块出血性淤斑出现。造成宿主消化功能紊乱,加重贫血程度,油样黑便。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三十五章线虫(钩虫、旋毛形线虫、丝虫)
授课教师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院
所属教研室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职称
讲师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班级
专业(本科√专科□)级班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病原生物学(第4版)罗恩杰科学出版社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12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要点;
2.掌握旋毛虫幼虫囊包形态;
3.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
4.掌握钩虫、旋毛虫、丝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诊断方法;
5.了解钩虫、旋毛虫、丝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