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
因此他思贤若渴,到处网罗人才。
他出身低微,年轻时就与一帮中下层人士接近,养成平易近人的良好作风。
他对待士人,谦恭有礼,屈身求访,从而赢得了士人对他的向往和信赖。
当时襄阳有位名士叫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人称水镜先生。
刘备登门求访,请他出山相助。
他自称“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而在刘备面前夸奖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和人称“凤雏”的庞统。
已经归附刘备的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这些人不约而同的介绍,引起了刘备的极大兴趣。
刘备对徐庶说:“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
”徐庶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当时刘备已领有豫州牧和左将军的头衔,而诸葛亮却是布衣百姓。
但刘备二话不说,放下架子,屈身求访,“三顾茅庐”。
刘备谦恭品格深深感动了诸葛亮。
刘备不但得到了“卧龙”,最后也得到了“凤雏”。
刘备对庞统的认识和任用,经历了由非其才到使其能的过程。
第五十七回,庞统去投奔刘备,刘备看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不悦,就任庞统为县令。
庞统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
等到张飞前往查清后,才知大材小用了。
此后,刘备在益州的战略策划,主要都出于庞统。
在庞统的策划下,刘备步步进逼,最终迫使刘璋投降。
庞统没有治理好一个小县,却在军师的位置上立了大功,这充分说明刘备能根据人尽其才的特点加以任用,才能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士为知己者死”,统治者的施惠姿态,很容易激发“士”的知遇感,使他们心甘情愿、肝脑涂地为其效力。
例如,刘备闻悉曹操出征河北,于是引兵乘虚来攻许昌。
曹操闻讯,领兵杀回汝南,蜀军大败,众将拼死相救,刘备才得以逃脱。
蜀军狼狈奔逃,至汉江暂能安营。
士人知是刘备,献羊酒,众人聚饮于沙滩之上。
刘备长叹:“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
备之命窘,累及诸君。
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
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已取得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
兵书有说:“将欲取之,必先舍之。
”刘备是个沙场老将,深懂这一计策之妙用。
第八十五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对辅政大臣的任命也煞费苦心。
他的托孤大臣不仅有诸葛亮,还有李严。
李严时任尚书令,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在蜀汉集团中自成一派,具有一定势力。
任用李严为辅政大臣,意在牵制诸葛亮。
刘备既不愿把江山让给别人,对诸葛亮也不尽信任,但他为什么说“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呢?他知道刘禅是个庸才,今后大权必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要取而代之易如反掌。
所以他先声夺人,以“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诸葛亮提出警告。
这使诸葛亮听后吓得“汗流遍地,手足失措”,发誓效忠刘禅。
刘备的用人之道真是奇正相辅,让人不得不钦佩。
刘备凭着自己的卓越才干和丰富的社会经历,针对汉末的天下形势,兴汉灭曹,忠义声讨,招揽人才,不断总结,不断革新,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才使他奠定三分基业,建立蜀汉政权。
二、曹操用人之道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军事家。
出身豪门,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权谋和抱负。
参加黄巾起义、刺杀董卓、发起讨董联盟,一直到三国鼎立。
在群雄割据的年代,他的成功虽因时势成全,但雄才大略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刘备有些相似,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尤其难得可贵的是,化敌为友、善于纳谏。
因此,济济人才奔往曹操门下。
荀彧和许攸曾是袁绍的谋士,后投奔曹操。
曹操一见荀彧来投,便说:“我的子房到了。
”荀彧开始任司马,后升为汉尚书令,曹操决策重要事情前,都请教荀彧。
荀彧与诸葛亮一样有雄才大略,他的“三计定天下”使曹操稳固天下:一计:深根固本;二计:奉天子以服众望;三计:坚守官渡以待时变。
荀彧“三计”的贡献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之于刘备。
许攸来投时,曹操正准备睡觉,一听许攸来投,高兴得连鞋都顾不上穿,赤着脚前去迎接,拉着许攸的手进入军帐后,曹操先拜于地,这使许攸受宠若惊。
许攸向曹操献上一计:“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拔淳于琼手把。
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烧了乌巢,袁绍七十万大军军心大乱,曹操趁势猛攻,终于打败袁绍。
在曹操攻打冀州时,许攸又为他献了一个决漳河水淹城的毒计,帮助曹操攻破冀州,为彻底消灭袁绍军,立下汗马功劳。
曹操善于纳谏,可以说在曹、袁决战中,荀彧和许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操用人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分亲疏,能容纳曾经与己为敌之人,甚至化敌为友,确实拥有非同常人的气度。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建安二十二年发过三个求贤令,其中最主要精神是用人要“惟才是举”、“勿拘品行”。
由于曹操采取“惟才是举”、“勿拘品行”的用人政策,因此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投奔他,使魏国一直人才济济、国力强盛。
第五回,华雄连斩俞涉和潘凤后,十八路诸侯大惊。
这时关羽请求出战,众人因关羽是“马弓手”,都对关羽的能力深感怀疑。
而曹操深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道理,力顶关羽,这才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
曹操在攻打刘备时,千方百计争取关羽,最终在张辽的说服下,曹操和关羽达成了三事之约,关羽才暂留曹操帐下。
曹操知道关羽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一个“义气深重”的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曹操赠宝马、美女,封官爵,极尽笼络之能事。
曹操如此器重关羽,关羽知恩图报,后斩颜良、文丑以报恩。
关羽离去时,把曹操所赠的金银、美女、侯印都还了他。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众将请求前往生擒关羽,曹操却命众将“勿追也”,并亲自前往赠袍送别,关羽尤为感动。
正因曹操如此爱才,使他虽不得关羽其人却已得其心,因此关羽在华容道时甘犯军令状,义释了曹操。
若非昔日有恩于关羽,曹操必死于华容道。
可以说,曹操“惟才是举”的用人之道,使关羽打败了袁绍,也救了自己的命。
又如第十六回,降将张秀叛变,夜袭操寨,曹操损失了曹昂、曹安名和典韦,如果没有典韦以命相救,曹操必死,所以曹操对张绣恨之入骨。
但后来张绣又降,曹操因用人之际而又接纳了他。
陈琳为袁绍写讨曹檄文,把曹操及祖宗三代都骂了,曹操见了,又气又恨。
但其所写文章华丽,问是何人所写,手下说是陈琳。
后来,曹操生擒陈琳,众将劝曹操杀之,可曹操爱其才,不舍杀,并命为从事。
可见,要图天下,就要得人才,就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只要对事业发展有利,尽力化敌为友。
三、刘璋用人之道刘璋,是汉鲁恭王之后。
其父刘焉死后,刘璋任益州牧。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这样评价:“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一个不可多得之地,到了刘璋手上为何就不能像汉高祖那样,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干出一番大事业?为什么就把益州拱手让给了刘备呢?刘璋因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为报仇,张鲁兴兵来犯。
刘璋听从张松之计,向曹操求援,因曹操见张松其人猥琐,十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令人乱棒赶出。
诸葛亮一听此事,把张松目的告之刘备,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计谋,百般礼遇张松,张松为刘备所感,主动献出西川图,并与好友法正、孟达策划献西川给刘备。
张松回见刘璋,向刘璋献计:可请刘备入川相助。
刘璋的明智之士对此坚决反对。
刘璋不听黄权、王累之言,命法正前往迎接刘备。
刘备采纳了庞统的策略:进军取西川。
刘备引大军来到西川,刘璋欲自出涪城亲迎刘备,黄权入谏并叩首流血,损失两个门牙的代价也无法说服刘璋。
王累因无法劝刘璋而死于榆桥门下,以此表明劝谏刘璋的决心,但刘璋均不听信。
刘璋与刘备在涪城设宴,庞统密谋在宴中杀刘璋。
鸿门宴的再现,刘璋仍不醒悟。
到刘备起兵进攻后,刘璋大惊说:“不料今日果有此事!”刘璋部下吴懿与泠苞密谋决涪江之水,淹刘备之兵。
本可打败刘备,但由于彭羕叛变,把计划告诉了刘备,使刘军免于全军覆没。
刘璋忠厚糊涂,不用郑虔之计,最终把西川拱手于刘备。
不难看出,刘璋与刘备作为双方的第一把手,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两人各自的优劣展现无遗。
刘璋仁厚又糊涂,轻信他人,决事不明。
诸葛亮有言:“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刘备虽以仁自居,但他的仁是作为收买人心的手段,是一种计谋;而刘璋虽仁却无谋,他的仁是一种迂腐。
彭羕因直言冒犯刘璋,被发配为奴隶,最终导致彭羕叛变。
王累也因进谏而死。
最让人不解的是当郑虔主张”深沟高垒”以拒刘备时,刘璋却要投降。
刘备以仁自居,善待张松、法正、彭羕等一大批刘璋的部下,从入川起就采取“攻心”战略,所到之处,严律军士,广施恩德,以收民心。
战争还没开打,刘备就赢得“人和”。
刘备善于采纳诸葛亮、庞统、张松、法正、彭羕等人的意见,又善于用人,攻打西川就事半功倍了。
刘璋虽有几个忠诚勇将为他献智效死,仍无济于事。
刘备深知“攻心之术”与“用人之术”,刘璋“性宽柔无威略”,不善用人,这就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战争结果。
四、袁绍用人之道袁绍出身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人称“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袁绍乘天下大乱之际,先后夺得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