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讲大一统: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秩序(鸦片战争以前)一、政教合一1、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2、从废儒崇法到独尊儒术、儒法合流二、正统思想的教化1、家、宗族与乡里2、学校与科举制度3、法律的儒家化4、官修典籍三、异端思想的威胁及排除1、佛教的传入与儒家化2、基督教的传入与遭禁3、各种逆言邪说屡禁不绝四、官府内部的正式沟通1、可能起始于唐朝的邸报2、宋朝的定本制度3、清朝京报由官僚系统进入社会五、常态的社会舆论及公共娱乐1、村落市井之闲谈2、书院之清议3、戏曲、说唱、杂技等娱乐活动六、非常态的社会舆论1、异常征兆与社会动员2、谣言与社会动员第二讲福音?祸音?基督教违禁传播1807--1842一、清王朝的禁教与闭关政策二、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来华1、马礼逊潜入广州:翻译和出版圣经2、米怜在马六甲建立面向华人的传教基地3、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最早的中文定期刊物4、巴达维亚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1826)5、马六甲的《天下新闻》(1828~1829)三、1830年代广州夷人的活跃1、公然在广州出版发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洪秀全获赠《劝世良言》3、几个西学传播团体的成立4、《中国丛报》等英文报刊的出版第三讲普天之下不惟王土民夷之防终于破裂:西学在香港及五个通商口岸的流传1843--1860一、香港取代马六甲成为西学传播基地传教团体的活跃教会学校的增多出版事业的兴起二、五个通商口岸的西学流传广州:西学传播地位下降福州:美国传教士居多厦门:夷人所办出版物数量很少宁波:华花圣经书房贡献大上海: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六合丛谈》等书刊三、一小撮官员对陌生世界的积极反应钦差大臣林则徐设法搜集夷情:向外国人探询下令翻译外国人办的报刊下令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书籍地方官办史志机构总纂梁廷枬发奋研究西学:《海国四说》(合省国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地方大官徐继畬写就《瀛寰志略》地方小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四、科举失意文人随传教士翻译西学著作翻译、研究西学的李善兰翻译、倡导西学的王韬王韬家乡读书时期(1828-1847)春来百感正茫然/又著离愁更断肠/伴我寒灯昏似墨/照人残月冷于霜/梦为离别都成泪/魂入温柔别有乡/作茧红蚕多自缚/宵阑再拜炷心香/空谷有幽兰/其品轶芳杜/非无高尚心/徒于众草伍/从未知媚人/亦非生当户/竟以见嫉锄/奇冤报千古/鸾凤翔天末/不与鸡鹜争/楠木生山中/不共桃李荣王韬上海佣书时期(1848-1862)海上潮声日夜浮/浮云废垒古今愁/重洋门户关全局/万顷风滔接上游/浩荡东南开互市/转输西北共征求/朝庭自为苍生计/竟出和戎第一筹/韬也不才,无所表见,以光于闾党,遁迹海上,是用殷忧。

呜呼,人生如白驹过隙,诚不知老之将至。

贫贱何足耻,富贵不可求,但当安吾贞守吾素而已,今人得温饱便不识名节为何物,可嗤可惜,我今亦蹈此辙,能不令人訾我短耶?佣书西舍,贱等赁舂,闭置终日,动遇桎梏,学蒙庄之牛呼,为史迁之马走,因此瞢瞢自甘,惘惘不乐,每一念及,行坐都忘。

所陈西洋奇器,俱因天地自然之理创立新法,巧不可阶。

如观星镜、显微镜、寒暑计、风雨针、电器秘机、火轮机器、自鸣虫鸟,能行天地球之类,下至灯瓶盂碟,一切玩具,制甚精巧,亦他地所无。

八月二十四日,庚申(1854-10-15)。

是日赋闲,至医院听人说法,受主餐。

二十九日,乙未(1854-11-19)。

是日礼拜,至会堂听英人说法。

是日(1855-3-18)礼拜,赴五老峰听英人布道。

下午,往访蒋剑人,一同赴虹桥左边勾栏访妓。

接客者为沪上名花,来自扬州。

稍可人意。

翻译西学、拒译《圣经》的管嗣复翻译、研究西学的张福僖第四讲洋务运动:西学声音的增强1861--1894一、从外语到西学人才的培养1、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2、京师同文馆西学风波3、教会学校成为西学教育主力二、欧美在华人士的西学传播团体1、面向少年学生的益智书会2、面向知识和政治精英的广学会3、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前身为林乐知所办的《中国教会新报》三、西学书籍的出版1、教会出版机构: 美华书馆等2、官方出版机构: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等3、西方社团出版机构:益智书会、广学会等四、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 1850-1867上海新报1862-1872(中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64-1951申报(中文)1872-1907-1949五、中国人开始办报纸汉口:艾小梅与《昭文新报》1873~1873上海:容闳与《汇报》1874~1875广州:《述报》1884~?、邝其照与《广报》1886~1891香港:黄胜、伍廷芳与《中外新报》1857~1919陈霭亭与《华字日报》1872~1941王韬与《循环日报》1874~1941王韬香港译述、欧洲游历、办报时期(1862- 1884)东去鲁连成蹈海/北来庾信已无家/从今便作天南叟/忍住饥寒阅岁华/英国风俗醇厚,物产蕃庶。

豪富之家,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作。

日竟新奇巧异之艺,地少慵惰之民。

尤可羡者,人知逊让,心多坦诚。

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

异域客民旅居其地,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

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

上海著述讲学时期(1884-1897)载全家于一舸由两粤而返三吴,卜筑三椽寓居春申浦上日惟扫地焚香,杜门谢迹?..仰屋觅句,闭户著书,不欲问世上事王韬的办报追求:立言报国西国之为日报主笔者,必精其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

今日云蒸霞蔚,持论蜂起,无一不为庶人之清议。

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

如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

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

美国日报,一日至颁发十万张,可谓盛也。

大日报馆至用电报传递,以速排印。

夫岂第不胫而走也哉。

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

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

至于采访失实,纪载多夸,此亦近时日报之通弊,或并有之,均不得免,惟所冀者,始终持之以慎而已。

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节选王韬对报纸功能的认识: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之不足王韬的文体突破:报章体事势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时文不废,天下不治----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

至其工拙,亦末也。

----古文辞之门径,则茫然未有所知,敢谢不敏。

六、电报进入大清本土1862年俄国人申请办电报线路遭拒1865年总理衙门通知各地督抚防范洋人设电报线路1866年清廷内部争议电报一事1870年清廷同意在沪铺设海底电缆1876年清廷取消福厦电报线路合同1881年津沪电报线路开通1884年北京开通电报线路第五讲西学发力:办报、结社与维新势力的形成1895-1898一、甲午战败后变法思潮的汇聚二、违禁结社:强学书局的设立与关停北京强学书局万国公报(1895年8月??1895年11月)中外纪闻(1895年12月??1896年1月)上海强学书局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1月22日)三、办报鼓吹维新:官员与文人的结合1、上海《时务报》的风行与纷争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共同发起时务报(1896年8月??1898年8月)2、严复等官员暗主天津《国闻报》3、湖南开明官员倡导维新风气时务学堂的设立南学会等维新团体的设立《湘学新报》和《湘报》4、澳门《知新报》自主立言记事四、众多城市出现时政报纸福州〈福报〉、桂林〈广仁报〉、上海〈富强报〉、重庆〈渝报〉、广州〈岭学报〉、成都〈蜀学报〉等五、开通民智:白话和妇女报纸的出现上海《蒙学报》、《演义白话报》、《女学报》,无锡《无锡白话报》等六、休闲报纸的出现集中于上海,有《指南报》、《游戏报》、《笑报》、《消闲报》、《采风报》、《趣报》等七、中体西用:张之洞《劝学篇》所述的维新变法观内篇:同心第一教忠第二明纲第三知类第四宗经第五正权第六循序第七守约第八去毒第九外篇益智第一游学第二设学第三学制第四广译第五阅报第六变法第七变科举第八农工商学第九兵学第十矿学第十一铁路第十二会通第十三非弭兵第十四非攻教第十五八、海外结社办报:戊戌政变后维新人士的去向第六讲作为反抗武器的谣言、巫术与阴谋:从反洋教案件到义和团运动1860至1900 年一、教案中的谣言1、谣言的两大功能:操纵、整合2、反教谣言的主题—采生折割—诱奸妇女—诬教民为匪、传教士蔵匪—投毒--冒充官员名义发布的反教告示--以驻华公使名义发布激发众怒的假告示3、与反教谣言相关的行动者渊源:明末士大夫的反教言论士绅:反教谣言的制造者官员:反教谣言的传播者匪徒与游民:反教谣言的利用者民众:反教谣言的信奉者教民:近代社会的畸形产物4、反教谣言两大主题的社会背景--采生折割--诱奸妇女5、反教谣言的深层社会心理--男权的失落与亡种的忧虑二、义和团运动:反文明?反侵略?1、戊戌变法及戊戌政变前后的排外情绪2、教案积累的仇洋情绪在列强瓜分狂潮中爆发3、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攻打外国使馆事件4、义和拳何以受大众追随神拳仪式的神位、口诀与神灵附体奇迹神拳仪式可使参与者摆脱虚弱无力感、获得力量与群体归属感第七讲清末新政时期言论管制的调整1901-1911一、历代统治者的言禁1、叛逆、谋反类2、天文、日历和图谶类3、私史、野史类4、离经叛道类5、淫秽类二、清末新政时期的言禁1、诋毁宫廷:苏报案2、淆乱政体:3、泄露机密:沈荩案4、损害公安5、败坏风俗:《春江花月报》案6、消息失实三、官报官刊的创办1、意在正视听而息浮言2、官府主管主办3、通过行政渠道发行四、印刷出版法规的颁布1、单靠《大清律例》难以应付局面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

凡妄布邪言书写张贴煽惑人心,为首者斩立决,为从者斩监候。

若造谶纬妖书妖言传用惑人不及众者,改发回城,给大小伯克及能管束之回子为奴。

至狂妄之徒,因事造言,捏成歌曲,沿街唱和,及以鄙俚亵慢之词刊刻传播者,内外各地方官及时察拿。

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仗一百,流三千里。

该管官不行查出者,交与该部,按次数分别议处。

2、1901至1905年制定报律的动议3、1906年起中央和地方纷纷制订印刷出版法规4、1906年《报章应守规则》的颁布与报界的抗议5、1908年《大清报律》的颁布与报界的抗议五、官方对报刊言论的控制手段1、逼迫报馆检讨或更正、取消、删减违禁内容2、对违禁报刊警告、罚款、财产充公和勒令停刊3、捉拿和囚禁违禁报刊当事人4、收购违禁报刊改为官办5、向一般报馆发放津贴6、言禁与言论失控的并存六、报界同业组织的创建1905年上海时报、申报的倡议及落空1906年7月天津报馆俱乐部的成立1906年上海日报公会成立1906年10月汉口报界总发行所成立1907年底广州报界公会成立1908年北京报界公会成立1910年南京中国报界俱进会成立七、改良或革命:政论报刊又一潮1、改良派或赞成改良的报刊《清议报》与《新民丛报》影响特别大2、革命派或赞成革命的报刊3、争夺话语权:两派报刊的论战4、话语策略的改进大量引用日本新名词使用白话文文风恣肆利用小说宣传政治利用历史素材宣传政治八、面向大众的宣传1、白话报刊的兴旺2、官方和民间使用白话文的风气3、阅报社的设立4、宣讲所的设立第八讲专制政权的崩溃与再造:动荡中的言论自由1912-1927 (上)一、民国元年言论自由局面的出现1、废除清朝限制言论自由的法规“查满清行用之法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