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大学生因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特殊环境以及年龄上的独特性,消费从众心理有别于社会其他群体。

对大学生消费从众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消费行为,有助于了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从众趋势。

本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区域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分析从众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提出克服消极消费从众心理的措施与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消费从众心理正文:大学生消费从众调查报告1 调查背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过着群居生活,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又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的。

消费从众已经成为从众心理研究和消费行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最近十几年的文献检索中能够看出,人们对消费从众的研究几乎没有,只把消费从众现象当作从众的一种类型或者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现象,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本研究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可能出现的从众的负作用,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实际出发,培养大学生消费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理性化的消费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调查目的现在大学生从众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了遏制这种不健康消费,我们为此做了此项调查,引导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

3 调查方法及对象此次调查活动,采取不记名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面向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全体学生。

调查方法是:要求学生独立回答一份内容丰富的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回收答卷分析选项达到目的.调查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答卷85份,学生对问卷进行了认真填写.4 数据分析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在被调查的60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许多是消费在了购买衣服化妆品等方面上;而40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其余的用在了吸烟上网,出去喝酒吃饭等方面。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

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

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4 大学生消费问题分析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1] 。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2] 。

所谓从众,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3],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消费从众心理则是指在消费领域,消费者自觉不自觉地以其他消费者的行为作为参照,做出与多数消费者一致的消费行为或反应倾向[4] 。

4.1 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根据我校同学消费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处于中等水平,但比以往调查的消费额偏高,可能与物价上涨有关,但并没有过多的高消费情况。

追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庆地区的消费水平较其他发达城市普遍高,大学生家庭条件富裕的并不多。

对并不富裕的家庭,家长们都会制孩子的开销。

而且在校大学生中有很多来自农村,不富裕甚至拮据的家庭条件以及长辈的勤俭节约让他们更懂得合理利用为数不多的生活费。

4.2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动机大学生的消费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功能以及产品的价格,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身份有关。

大学生在经济上不能独立,买东西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然后看产品的质量和功能。

同时还要兼顾产品的品牌,不能落后于其他同学。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动机主要来自于自己的需要,只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是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和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基本正常的。

同时,大学生的消费动机与消费方式也有一定的相关,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

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受消费动机的影响,只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盲从和攀比心理所致。

4.3 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从众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消费从众方面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第一,男女大学生个人的心理因素[5] 。

女大学生容易情绪化,喜欢攀比,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便把自己的实际情况抛到脑后,也去买一件同样的衣服,有时甚至比同学的还要好,反映了女大学生消费的情绪化、随意性,男大学生的消费则相对理智,男大学生往往能冷静看待身边同学的消费,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消费;第二,消费从众的盲目性,比例失调。

男大学生都存在这种现象,他们追求时尚,爱享受,赶潮流,相互攀比,节俭意识淡薄,消费无计划。

由于男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早晚差异,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原先假设男女大学生在消费从众上可能有差异,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消费从众性别差异不显著。

其原因可能是男女在消费从众方面存在差异,男生可能更侧重于运动方面消费,比如买运动服,出去喝酒等;而女生则可能更注重买化妆品和服饰方面的从众,看到别人买了某种产品和衣服,自己也去买。

还可能与大学生在做问卷时理性的答题有关,也就是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把自己平时消费的真实情况反映到问卷中。

4.4 不同年级大学生消费从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消费从众方面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有差异,而大二、大三、大四差异则不明显。

大一学生刚进大学,对大学的环境和生活是完全陌生的,加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和众人保持一致。

自己的消费是盲目每个个体都希望能得到大部分个体的认可。

而少数的,并不是处于正确的消费动机,这是由大一新生和群体不同意见的个体往往会被孤立。

在这样的团的个人心理和所处环境共同造成的。

高年级学生由体环境中,个体都易受团体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于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并初步有了自己的人生心理。

但由于经济条件和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消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理性看同学们的消费,消费从众在农村学生中表现是一样的,而与城市学生费从众现象已经不象新生入学那时明显。

4.5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消费从众差异每月的消费额上,城市和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这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

家庭收入高,父母提供给孩子的生活费就会多点,家庭收入低,一方面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过多的生活费,另一方面,孩子也会体贴家庭的状况而尽量减少开支。

城市和农村因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而导致各家庭的收入差异,从而也引起不同生源大学生的消费差异。

在消费从众心理上,虽然所在地不同,但他们都有相似的消费态度,且从众心理普遍。

大学是一个大集体,大学生的活动也都以集体为单位。

在集体中,个体的力量是单薄的,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每个个体都希望能得到大部分个体的认可。

而少数的,并不是处于正确的消费动机,这是由大一新生和群体不同意见的个体往往会被孤立。

在这样的团的个人心理和所处环境共同造成的。

高年级学生由体环境中,个体都易受团体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于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并初步有了自己的人生心理。

但由于经济条件和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消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理性看待同学们的消费,消费从众在农村学生中表现是一样的,而与城市学生费从众现象已经不象新生入学那时明显。

5 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现实危害从众消费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在群体压力面前,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心理体验,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新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5.1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而言,其上学费用已经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销,甚至有的家长不惜贷款或借钱来供学生。

当学生出现从众消费行为时,很多开支就变成了“计划外”,必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此常常是苦不堪言。

5.2 增加学生精神压力。

由于刚走进大学校门,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购买欲也随之增强。

除了学习和生活必需品以外,他们会有很多消费奢求,由于缺乏消费理性的消费冲动,极易导致过度消费,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使部分学生成为“月光一族”,囊中羞涩的窘境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

5.3 导致诚信行为缺失。

从众消费带来过度消费或透支消费,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编造谎言向家长伸手,向周围同学和好朋友张口。

把钱借来后,又很难按时偿还,直接影响了同学关系。

学生中因债务关系发生矛盾甚至打仗斗殴的事情也是不乏其见的。

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采取欺骗、偷窃、诈骗等违纪违法手段,想方设法弄钱满足自己的不正当消费。

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诚信行为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6 大学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充斥市场,大学生消费者很难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加强教育与管理。

6.1 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美、特”。

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新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服装等,他们在消费时却很少顾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的必要性。

必须通过采取日常教育管理、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其掌握大学消费规律和特点,明确科学消费内涵和意义,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行为和时尚,营造文明消费环境和舆论。

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对其日常消费行为进行适当监督,避免其盲目引领时尚消费和过度消费。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帮助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教会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

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且易产生非理性从众消费行为的学生要格外关注,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提前进行干预,防止因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精神负担。

相关主题